离开泗溪镇后,我就把接下来行程里的寻桥重点放在洲岭乡,因为那里有毓文桥和三条桥。毓文桥位于洲岭乡的洲边村,车停在了村里,经村民指点,才找到了前往毓文桥的田间小路。也许是经济发展的缘故,洲边村里修建了很多三四层的平顶红砖楼房,可惜和村里灰瓦白墙的旧民居格格不入,极为煞风景。当远远看到毓文桥后,我的郁闷便一扫而光,尽管天气阴沉,廊桥显得有点古旧,但是它绝对会让人赞叹于它的精美别致。毓文桥建于清道光十九年,嵌在两山缺口处,为石拱廊桥,青石砌就拱券。而桥面则有三重阁楼,皆飞檐翘角,屋脊中央还有葫芦顶装饰,造型优美层次丰富。与其他廊桥不同的是,毓文桥的桥身两侧不是用木板一挡粗粗了事,而是装饰有精美木格,更显得毓文桥的精致细腻。
毓文桥上的二楼被称为“文昌阁”,供奉着主管读书人功名的文昌帝君,实际上稍大点的廊桥一直是泰顺乡民理想的祭祀场所。我去的时候,文昌阁大门紧锁,不过,在毓文桥边的香炉里可以看出,这里仍然香火旺盛。
去三条桥的路上可是费了一些周折,先是汽车快断油,绕了半天路才在熄火前把车喂饱油。而洲岭的山路狭窄崎岖,路标又不明,路上停下问人数次,才明白三条桥不通公路,必须要走20分钟山路才能到达。走过一片田地、一间农舍,蜿蜒的山路变成了直直往下的青石板路,边往下我边担心待会上来时的痛苦。走在前面的朋友一声惊呼“看到桥了”,远远望去,在郁郁葱葱的高山峡谷对峙中,三条桥横跨其间,如彩虹横卧,有惊艳之感。
三条桥的名字比较土,一说是因为有三条山路汇聚于此而得名,另说是因为三条主梁架设而得名。现在看到的三条桥是清代道光二十三年重建的,但据说当初建桥时,拆出唐贞观年号的旧瓦,自此它被封为泰顺最古之桥。由于三条桥的架设和《清明上河图》中的北宋木编虹桥结构相似,三条桥也常常成为桥梁专家的研究对象。
按书索骥,我找到了题写在三条桥桥板上的那首没有年代没有署名的《点绛唇》——“常忆五月,与君依依解笑趣。山青水碧,人面何处去?人自多情,吟吟水边立。千万缕,溪水难寄,任是东流去。”这首词常常被一些游记赋以感性的历史想象,可惜它由墨水以简体字书写而成,我想自然是现代人所为,至于其中所寄语的感情,外人如何能知?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