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端午节以及粽子
作者:龚崎现  文章来源:廊桥网  点击数2507  更新时间:2005/11/23 0:51:44  文章录入:还傻  责任编辑:admin

对端午节的想念是看在吃的面子上,整个端午节吃的东西数不胜数,但是只有粽子最重要。要吃粽子不一定要在端午节,不过没有粽子的端午节却不行。端午节与粽子到底是不是原配,已经搞不清楚。我想,了解一点端午节或粽子的情况,对自己总有好处。

每年的农历五月五日,为我国的端午节。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较多,当然最有说服力的当属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据《史记》记载,屈原是楚怀王时的大臣。因为他受到楚怀王的重用,引起他人的嫉妒,有人处处为难、刁难、陷害屈原。楚王逐渐疏远屈原,最后甚至将屈原放逐。屈原满怀悲愤,怀石投汨罗江自尽。屈原投江后,楚国的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向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身;有位渔夫还拿出事先准备的粽子、鸡蛋等食物,往江里面丢,说是让鱼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尸身;一老医师则拿了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药晕了蛟龙,使它不能伤害屈大夫。

据说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五日。从此以后,每年到了五月五日,人们都要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来纪念屈原。

另一个传说是唐朝黄巢领兵造反,所到之处杀人无数,血流成河。老百姓只要一听见黄巢来了,就急忙逃难。有一年五月,黄巢的军队攻进河南,兵临邓州城下。黄巢骑马到城外勘察地形,看见一个妇人背着包袱,一手拉着一个年纪小的男孩,另一只手却抱着年纪较大的男孩。黄巢感到很奇怪,就下马问:“大嫂,你急急忙忙地要到哪里去?”那妇人回答:“听说黄巢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大坏蛋,不日就要攻进邓州。我们必须早些逃命”。黄巢听了,疑惑地问到:“那你为什么抱着大的男孩,而让小男孩自己走?”那位妇人说:“大男孩是别人的孩子,小男孩是我自己的孩子啊!” 黄巢深深被这位妇人的做法感动!就对她说:“大嫂,你快快回去,你回去将菖蒲和艾草插在门口,这样黄巢的军队就不会伤害你了。”妇人听了,将信将疑。为了让更多人免受灾难,她回到城里还是把这个消息传了出去。第二天正是五月初五,黄巢的军队攻进城里,只见家家户户门上都挂弓菖蒲艾草。为了遵守对那位妇人的承诺黄巢只得无可奈何地领兵离去,全城因而得以幸免于难。为了纪念这件事,此后每到端午节,大家就会在门上插菖蒲、艾草。这项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有学者推测,端午节或许另有起源。因为,许多盛行于世的端午习俗,历史却比屈原的传说还要悠久。这些我们就不去考究了,还是来谈谈端午节的吃吧。端午节吃的东西不只有粽子,但是粽子是端午节的标志。虽然现在我们天天可以吃到粽子,但是端午节的粽子吃起来更有味道、更有感觉。

据考证,粽子只不过是民间一种普通的食品,最初吃粽子也不固定在端午。说端午吃粽子是纪念屈原,也只是后人附会而形成,仅反映民众的心愿而已。实际上,为了纪念春秋时晋国的介子推而形成民间节俗的“寒食节”吃粽子,起源要比端午吃粽子更早。至今,许多地方仍有清明前一天(即“寒食节”)与清明食粽的民间风俗。然而,现在的端午已经成了吃粽子的节日。

粽子古称:“角黍”,是由当初的竹筒米发展而来的。端午吃粽子作为全国性风俗,最早始见于西晋周处撰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骛角黍。”到了唐、宋时,粽子已经成为节日的一种食品。粽子就品种来说有咸肉粽、鲜肉粽、火腿粽、枣肉淙、豆沙粽等;造型有三角、四角锥形、枕头形、小宝塔形、圆棒形等。粽叶的材料则因地而异。南方因为盛产竹子,就地取材以竹叶来包粽子。一般人都喜欢采用新鲜竹叶,因为干竹叶包出来的粽子,熟了以后没有竹叶的清香。北方人则习惯用苇叶来包粽子。苇叶叶片细长而窄,所以要用两三片重叠起来使用。粽子的大小也差异甚巨,有达二、三斤的巨型兜粽,也有小巧玲珑,长不及两寸的甜粽;粽子就口味而言,馅荤素兼有,有甜有咸。北方的粽子以甜味为主,南方的粽子甜少咸多。馅料的内容,则是最能突显地方特色的部分。

北京的粽子大约可分为三种:一种是纯用糯米制成的白粽子,蒸熟以后蘸糖吃。另一种是小枣粽,馅心以小枣、果脯为主。第三种是豆沙粽,比较少见。华北地区另有一种以黄黍代糯米的粽子,馅料用的是红枣。蒸熟之后,只见黄澄澄的粘黍中嵌着红艳艳的枣儿,有人美其名为“黄金裹玛瑙”。 

浙江的粽子,嘉兴最为著名。嘉兴湖州的粽子,米质香软,主要分为咸、甜两种。咸的以新鲜猪肉,浸泡上等酱油。每只粽子用肥瘦肉各一片作馅;甜粽以枣泥或豆沙为馅。上面加一块猪板油。蒸熟后,猪油融入豆沙,十分香滑适口。说到嘉兴的粽子,“五芳斋”的大名可是如雷贯耳。“五芳斋”粽子的馅料都经过专人挑选,有八宝粽、鸡肉粽、豆沙粽、鲜肉粽等,制作精良,口味宜人。其长久的积淀让今天的“五芳斋” 粽子香满神州,分店遍地开花。

江苏的粽子会包得比较紧,就算有馅,基本上也是淡味的。因此即使是甜粽子,还是可以蘸糖吃,最干净利落的是冻的白粽子,硬硬地去蘸白糖,很是清爽。如果放枣子,便会搅成枣泥。

河北的粽子里能见到整粒的红枣,也会放红豆、火腿,甜咸口味都有。

安徽的粽子里会有红豆、绿豆,还有不浸酱油的肉,再拌了猪油,搁上芝麻。

湖南的风俗是,一个家庭里只要不是有什么特别重大的事情发生,到了端午都是要包粽子的。除了瘦肉,还放鲜的或是咸的鸭蛋黄,最好吃的粽子是放一层米,再放一层腌好的肉,上面再放一层米,上面再放一层腌好的肉,再放米,再放肉……

贵州的粽子很大,人称“枕头粽”,是咸的。里面放腊肉和香肠,慢慢蒸熟。这种粽子的特质在于,包的时候一定要有“鼻梁骨”,特别讲究造型。

  四川的椒盐豆粽也别具特色。先将糯米、红豆浸泡半日,加入花椒面、川盐及少许腊肉丁、包成四角的小粽。以大火煮三个小时,煮熟后再放在铁丝网上用木炭烤黄。吃起来外焦里嫩,颇具风味。

广东粽子以咸味为主,最传统的是裹蒸粽,里面放鸭肉、栗子、干瑶柱和北菇,甜味的有金华火腿咸肉粽、绿豆碱水粽,是用来蘸白糖冷吃的。现在的馅经过了发扬光大,已经涉及各个价值领域,海鲜包进粽子尤来已久,就是见到鲍馅、鱼翅馅、燕窝馅,也不必太惊奇。肇庆的煎粽,是把裹蒸粽踏平了,鸡蛋打匀后,裹在外面,再放入油锅里煎。中山有一种芦兜粽,特点是圆棒形、粗如手臂。配料也分甜咸两种。甜的有莲蓉、豆沙、栗蓉、枣泥;咸的有咸肉、烧鸡、蛋黄、甘贝、冬菇、绿豆、叉烧等。

广西粽子的个头也很大,有一斤多,会让人联想到越南的又细又长,足够一家人食用的大粽子。

闽南的粽子分硷粽、肉粽和豆粽。硷粽是在糯米中加入硷液蒸熟而成。兼具粘、软、滑的特色。冰透后加上蜂蜜或糖浆尤为可口。肉粽的材料有卤肉、香菇、蛋黄、虾米、笋干等。以厦门的肉粽最为出名。豆粽则盛行于泉州一带,用九月豆混合少许盐,配上糯米裹成。蒸熟后,豆香扑鼻,也有人沾上白糖来吃。

无独有偶,外国也有各种粽子。日本称粽子为茅卷,在阴历五月五日吃。是用箸叶或菰叶包米粉,成长圆柱形。越南阴历端午节也有吃粽子的习俗。咸粽用糯米加虾米、瘦肉、红豆,在加半只咸鸭蛋包成;碱粽,是用糯米粉加椰丝、虾米、绿豆包成菱形,蘸糖吃;肥肉粽,用糯米、肋条肉、虾米、绿豆和五香调料包成,煮熟剥壳切片而食。泰国泼水节和雨季吃粽子,以甜粽为主。是用椰汁浸的糯米加椰子肉、黑豆、芋头、地瓜,用芭蕉叶包成蒸熟后再吃。墨西哥有“粽子节”以欢庆玉米丰收,在节日中,家家户户用芭蕉叶包玉米和牛肉、鸡肉、胡萝卜、土豆、辣椒等煮熟后食用。此外,哥斯达利加、洪都拉斯、秘鲁等国家也有吃粽子的习俗。

说到粽子我想起了一位厨师给我讲过一段他的亲身经历,听起来令人大跌眼镜。有一次他到英国参加世界性的烹饪大赛,无疑地作为华夏子孙当然要在异国友人面前,展现一下源远流长的中国美食。其中就有粽子,想不到一外国朋友居然用汤勺取煮粽子的汤来喝,还说味道好极了。

端午节年年如约而至,但是粽子的味道却是越来越淡了。商业化将粽子平常化了,只有你愿意,现在几乎随时随地都可以买到粽子。在我的记忆中粽子是母亲给我的礼物之一,她亲手做的粽子一直可以吃到秋天。时代的发展什么都越来越方便,不过感觉也越来越淡了。我固执地认为,粽子应该只属于端午节。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