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友“大笨钟”在中国廊桥网上发布《永庆桥的伤心》一帖,称泰顺县三魁镇下溪坪村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永庆廊桥边,因溪水两岸修建防洪堤,将溪滩上原本茂密的小树林砍伐殆尽。原本草木葱茏、长虹卧波的美景变成了光秃秃的河道上横卧着有些破败的老桥。
泰顺廊桥素以其文化积淀、精湛技艺与周边古民居、自然景观融为一体而为人所称道。但是近几年,因为廊桥周边修建电站、防洪堤、房屋等,却屡闻民间质疑之声:破坏了原生态的和谐,廊桥美景难续。
前天,“党报热线”记者前往泰顺,走访了几座被网友称为“伤心”的廊桥。
永庆桥、文重桥:
防洪堤与廊桥难相融
在永庆桥,记者看到,下游约50米的地方,溪流两岸正在用方石修建防洪堤。溪滩上,残留着七八棵一人难合抱的大树树根。如果不是看过施工前网友拍摄的照片,很难想象,这里曾有过树木葱茏与古老廊桥相映成趣的美景。
据正在施工的工人介绍,防洪堤大约从去年9月份开始施工,即将完工。
溪旁田边的几户居民告诉记者,原本田垄前是溪滩,上面有十余棵约20米高的水杉、樟树等,树龄虽然才三四十年,但却是廊桥边的一道风景。防洪堤开工后,这些树被砍光了。
在泰顺筱村文重桥旁,是早已修建好的防洪堤。文重桥同样是全国文保单位。据网友“大笨钟”介绍,原本这里也是草木青翠,他们这些“廊桥发烧友”经常会来摄影。但是修建防洪堤后,他们就很少再来了。
政府部门:
防洪堤是为了村民安全
三魁镇党委书记陈黎明告诉记者,永庆桥边的堤坎属于全省小流域治理的内容,主要功能是防洪防汛,同时还要拓宽河道并在堤上建条机耕路,方便村民。将河道溪滩上的树木、杂物等进行清理是防洪的要求,因为河道较窄,杂物过多对泄洪不利。
因为有廊桥在,陈黎明说,根据文保要求,他们在修建防洪堤前与县文保部门协商过,防洪堤只修建到离永庆桥50米左右的距离,这也是为了不破坏廊桥的美观。
对于网友的看法,陈黎明说,防洪防汛是为保护周边居民的安全,这也是目前很多地方都在做的工程,至于是否会破坏原生态或有其他“补景”的措施,陈黎明称这块内容目前还无考虑。
廊桥“发烧友”:
莫让廊桥太孤单
2009年12月,一群热爱廊桥文化,喜欢拍摄廊桥的“发烧友”自发成立了一个廊桥文化学会。网友“大笨钟”即是其首任会长钟晓波。
钟晓波认为,廊桥最美的地方在于高超的技艺与自然环境的完美融合。修建防洪堤当然重要,更不能说为保护廊桥就不顾周边群众安全。但是有关部门能否在修建同时,考虑周边景观保护,设计出更加适当的方案,既保护了廊桥景观,又能防洪防汛。
记者调查发现,钟晓波的声音代表了不少廊桥爱好者的意见。不少人感叹:“这两年,廊桥的知名度提高了,但如何保护廊桥文化、景观却似乎并不深入细致,不能不说有些遗憾。”
新闻延伸>>>
名胜古迹如何保护,市民越来越关注
随着市民对人文自然景观的保护意识不断增强,近年来,我市曾多次出现关于相关景观如何保护的讨论。
2008年初,文成就曾发生一场关于“红枫古道翻新该与不该”的大讨论。有的认为百年古道翻建一新,可以推动文成旅游发展;旅客认为翻建后观赏度降低,失去文化感;即使在政府内部,也存在修旧如旧还是安全第一等意见分歧。(“党报热线”曾做跟踪报道)
最终,这一讨论促成文成县政府成立了红枫古道保护和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对红枫古道保护开发编制规划,在规划的指导下进行有序开发,使红枫古道的保护和开发走上了良性轨道。
而泰顺廊桥如何保护、现代化设施的建设会否破坏古廊桥景观的话题更是由来已久。
2003年,被称为“最孤独的廊桥”的三条桥,因为上游被批准建设水电站而遭到不少民众的质疑(“党报热线”曾做跟踪报道),甚至引发冲突。被称为“最具特色的廊桥”的文兴桥,因其“斜”而独树一帜,近一个多月来,因传说要被修成“正”的而同样被网友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