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连城诀:古宅、廊桥、牌坊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海峡都市报  点击数2469  更新时间:2010/1/21 22:51:42  文章录入:大笨钟  责任编辑:大笨钟


永隆廊桥


竹安寨

福建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红色旅游资源相当丰富。

古田会议召开80周年之际,福州市作家协会前往“红土地”进行采风活动,一行30人先后走访了古田、上杭、连城、武平、永定……龙岩的旖旎风光令作家们感动惊叹,红土地的精神令作家们肃然起敬,整个闽西地区的飞速发展令作家们备感自豪,备受鼓舞《海峡旅游周刊》将连续推出“作家眼中的‘红色之旅’”系列报道,通过作家们的镜头、视角与积淀的感受,为读者全面解读红土地上独特的风光,全面介绍福建红色旅游的无限精彩。

第二站 连城

连城是一个拥有无数美称的地方———“中国优秀旅游县”、“中国红心地瓜干之乡”、“中国连城白鸭之乡”、“全国武术之乡”和“中国客家美食名城”……连城是革命老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连城是中央苏区21个县份之一,当时全县有近万人参加红军,毛泽东、朱德、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连城从事伟大革命实践。境内留存有《古田会议决案草案》起草地新泉望云草室、朋口战役纪念碑等多处革命旧址,还拥有冠豸山、石门湖、竹安寨、九龙湖、梅花山自然保护区、培田古村落、四堡古书坊建筑群、新泉红四军整训地等八大景区。

我在民居———培田:博大精深的“童话王国”

N傅翔/文(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福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培田民居,大气而厚重。

晨光从花格子窗透进来,清代的雕花大床留下了剪纸般美丽的图案。我静静地躺着,享受着这个古老的村庄那不一样的早晨。公鸡的鸣叫、厨房里劳作的碰撞声,可以让许多城里人回到童年。

昨夜懵懵懂懂地住进来,早已分不清东西南北,这下才知道住的是一侧厢房,这个大院就叫“双灼堂”。双灼堂和大夫第都是这个村庄有名的“九厅十八井”,是清代官宦之家真正的乡村庄园。据族谱记载,单单一座大夫第便“集十余家之基业,萃十余山之树木,费二三十万之巨资”历时11年才建成,而一座大院占地面积竟然接近于7000平方米,房间多达百余间。真是令人吃惊。

我徜徉于这个古老的神话般的王国,从上厅走到中厅,又从中厅走到下厅;看过左花厅又看右花厅,还有楼上厅、楼下厅、楼背厅。一时我竟恍惚了,仿佛步入了一个由无数个大厅和天井组成的巨大的迷宫,数不清的风格各异的窗花木雕,极为讲究的画栋雕梁、飞檐陶塑,让人回味无穷的檐下诗画,叫人击节赞叹的书法联句……看着看着,我在遗憾自己终究不是培田人。

我们去了“继述堂”、“容膝居”、“衍庆堂”、“都阃府”……走在房檐屋瓦之间,走在青砖卵石之间,你会全方位地接受着这样一个事实:以耕读为本,读书与做人同步,邻舍和睦,族人团结,淡泊名利,清心寡欲,亲和自然。每走一步,你都会获得一次心灵的撞击与共鸣。

我沉思着,不由得走到一座房前,门上有一幅书法绝佳的黑漆行书刻联:半亩砚田余菽粟,数椽瓦屋课桑麻;横批是“锄经别墅”。房子建得朴素简单,远没有刚才那些大院的富丽堂皇,但我却隐隐意识到了什么。也许,这才是我向往的真正能够获得的境界了。

我在廊桥———再别廊桥:背后的连连“古事”

N林建/文(福州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廊桥,多么美好的名字,令我想起了那部著名的美国爱情老片。

或许正是这种浪漫的情怀让我对廊桥有着莫名的好感。据《福建遗志》记载,永隆桥建于明洪武十年。永隆桥建筑风貌独特,是典型的闽浙风格乡土建筑,桥为南北走向,四孔等跨。

1933年7月29日下午,红军东方军所属红四师、五师、十九师、三十四师在连城莒溪桥头坎胜利会师,并欢庆“八一”建军节六周年。永隆廊桥就位于莒溪璧洲村口。

都说连城是客家文化出重彩的地域———古宅、廊桥、牌坊,还有热闹非凡的连连“古事”。连城之所以成为客家人的集聚地,就因为它地处福建省的腹地偏西北,又山高水远,对于在历史上三次或因战乱难以生计,或因宫廷官府逼迫无以聊生而大肆向南迁徙的中原百姓来说,这里路隘、林深、苔滑,战乱使官府鞭长莫及,且又物产丰饶,不失为重建家园的首选之地,于是迁徙的脚步再次驻足。

古时候,客家的先民为躲避战乱躲进了深山,而几百年之后,后辈们为谋求发展又从山间小路走出来,山路虽然曲折漫长却总能走过,要是遇到连天大雨,山洪倾泻,旅人不定就要停滞十天半月了,于是,廊桥也就应运而生。它不但给南来北往的旅客一处遮风避雨、歇息过夜的去处,进而衍变为叩拜神佛、祭奠祖先的祈福场所,这也是我国东南部山地廊桥众多,并且历经千百年依旧跨溪屹立在关口要道上原因之所在。

廊桥有木拱桥、木平桥、石拱桥之分,连城这里的廊桥多是木平桥。它的桥墩石头垒砌成船头形,以利于排洪,桥身用原木铺架,桥的两侧和桥头桥尾都装有遮雨的衫木桥衣,桥顶是双重飞檐,结构精巧,造型壮丽美观,是先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冠豸山下,还有四堡玉沙桥、罗坊云龙桥、朋口的屋桥等,列为现存较完整的四座古廊桥。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十二军军长罗炳辉、政委谭震林率部驻扎马屋村,成立四堡里苏维埃临时政府,许多红军政府政令告示、标语等均张贴在四堡玉沙桥雨篷上,至今被北京军事博物馆收藏。

我在古镇———涮九门头:一顿饭吃掉一头牛

N黄征辉/文(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龙岩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在红色的意境中,我们还品尝了连城佳肴,尤指新泉。

新泉小镇民间有一道菜,过去叫“涮九门头”,前些年上《中国名菜谱》时,叫“涮九品”。不久前又有人称它为“一壶九香”、“一盘九脆”。这道菜原先在乡村间流行,现在不仅进了城,还进了星级宾馆。吃过的人都说好吃,没吃过的人都想尝一尝。说明白了,你可能不信,这道菜的主料是为人所不屑的“牛杂”,即牛肝、牛肾、牛百叶、中舌黄等九种牛内脏。原料不奇,煮法有讲究。

要先把辣薯、香藤根等几种中草药,置于酒中婉煮,待婉出药味,加入米酒。

煮开后,将九样牛杂投入壶中“涮”。稍顷捞起,以大盘盛肉,以大碗分装壶中的涮酒,碟中调好熟油、姜汁、香醋等佐料。宾主围桌坐定,便可在满屋香气里端碗举箸,吃得不亦乐乎。有人喻称:一餐吃了一头牛!做这味菜,不容易的地方是买料。杀牛一般在凌晨,杀的牛不多,所以要起得早。去迟了,买不齐九样肉,也不那么新鲜。实际上,由于有的牛内脏肉量少,大多数时候只能采购到九种肉里的五六种。有时为了换口味,将这中杂改涮为炒。

炒得好,脆嫩爽口,也就成了“一盘九脆”。这“涮九品”的发源地是连城南部的新泉一带。

新泉父老还是煮狗高手。俗语道:狗肉上不得正席,然狗肉之香,多人垂涎。

据说客家人都喜好杀狗烹狗,而美食家们认为,吃狗肉就要吃新泉人做的,其味最佳,尤其是他们的焖狗肉。装得满墩墩的大盘狗肉端上桌面时,只见肉块硕大,白白颤颤;但闻奇香人鼻,直透肺腑,把你肚内沉睡八辈子的一条条馋虫都勾醒了!实际上,在新泉的狗肉宴上,最美味的还不是那大块大块的狗肉,而是最后上桌的“狗肉稀粥”。米少汤多,香气氤氤。碗中调入少许醋汁,咬着尚未煮烂的米粒,有清脆感,冲淡了原先吃狗肉时的满口黏腻。食者边吃边叫好,打了一碗又一碗,肚皮涨圆了,还不愿罢手。

新泉镇上的井水好,做的豆腐特生白软韧,远近有名,配上河里的小鱼儿,又增了一样可口的菜肴———溪鱼豆腐。远客闻香而来,等客人坐好,奉上清茶,店主人递上菜单,一看,菜名一长溜,好吃的多着呢。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