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冯骥才调研庆元民间文化遗产
作者:郑承春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点击数1328  更新时间:2007/11/8 23:28:55  文章录入:大笨钟  责任编辑:大笨钟

   

冯骥才先生考察庆元廊桥展厅

    日前,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来到浙江庆元,就庆元县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专题调研。

    在丽水市和庆元县有关领导的陪同下,冯骥才先后实地考察了庆元县的后坑桥、兰溪桥、西洋殿、咏归桥、香菇博物馆、大济历史文化名村。每踏入一座廊桥,冯骥才都表现出极大兴趣,详细了解每一座廊桥的特点和历史,对廊桥每一处结构都进行仔细考察研究,并用相机一一纪录下来。当得知庆元木拱廊桥不但具有全国数量最多、历史最悠久、历史沿革最具连贯性的特点,而且全国现存寿命最长、拱跨度最大、长度最长的木拱廊桥均在庆元境内时,冯骥才兴奋地说:“浙江庆元不愧为‘廊桥之都’。”

    在大济历史文化名村的卢福神庙,冯骥才饶有兴致地欣赏了该县的地方剧——二都戏,并被二都戏优美激越的韵律、起伏跌宕的唱腔、文武兼备的表演深深感染,他表示,二都戏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地方剧种,是庆元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加以发扬光大。

    冯骥才说,庆元县委、县政府对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工作高度重视,古廊桥、古民居、二都戏等民间文化遗产得到了原汁原味的保护,很好地体现原生态的特点。特别是庆元古廊桥充满了历史感,和周围环境协调统一。同时,冯骥才也呼吁,本地居民应该更多地接触了解并积极保护我们珍贵的民间文化遗产。

    近年来,冯骥才致力于城市风貌保护和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被誉为“民间文化遗产的守望者”。他发起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要对包括汉族在内56个民族所遗存的民间文化,大到古村落,小到荷包,包括民俗和民间文学,做一次地毯式的调研,以此唤醒大众认识这些文化的价值,让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保留更多对民间文化遗产的美好情感与记忆。

进入论坛发表评论》》》》》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