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50个最典型的古村隐身闽北深山
作者:关永辉 侯…  文章来源:海峡都市报  点击数1244  更新时间:2007/6/4 23:47:30  文章录入:大笨钟  责任编辑:大笨钟

    经过我省考古专家近5年的实地调查,首份“福建北部古村落调查报告”昨天正式出炉。

  记者昨日从省文化部门了解到,作为国家文物、博物馆系统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课题———“福建北部古村落调查”报告,对闽北地区古村落的产生过程、历史演变、现状及区域特征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论证,对福建北部古村落这一民间珍贵历史文化遗产进行全景式的深入展示。



福建北部古村———周宁洋中村



武夷山城村祠堂

揭秘

一个区域有

多类古村落

  它们是研究福建古代农村社会的宝贵样本

  专家调查后认为,福建境内现存的古村落,最早可追溯到两晋时期,但由于历史变迁,目前已找不到痕迹,现在绝大部分的村落格局,都是在明清时期完成的。

  负责该报告的福建博物院副研究员楼建龙指出,福建古村落大都有着鲜明的地域特征,这些风格的形成,经历了1500多年的发展过程。在古代交通工具不发达的情况下,福建北部高耸的武夷山脉,使福建成为一个自成体系的社会经济区域,福建境内河流众多,依河流发育出的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的盆地或小平原,成为北方汉人入闽后定居繁衍的主要栖居地。这些栖居地之间,因为山脉阻隔,交通彼此困难,形成各自相对独立的小经济区域,培植出不同流域间的村落聚居不同风格。

  报告指出,福建北部是我省古村落发育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的地区之一,是我省境内最具代表意义的灰砖建筑起源和发展相对完备的地区,至今仍保持着大量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和古村落。

  楼建龙等专家表示,福建北部古民居涵盖了中国南方民居“越海、闽海、广府、湘赣、客家”这5大类型,而每一处古村落都是研究福建历史的“活化石”。

  楼建龙强调说,近年来,各地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发展,使延续了数百上千年的古村落正遭受前所未有的触动,现代家居与择址理念开始逐渐替代古老的风水取向与审美意识,使古村落的完整存在面临巨大的危机,“我们希望通过对福建北部古村落的研究,引起人们的保护意识。”

一条山脉划出三大古民居

  专家找出了50个最典型的古村落

  楼建龙告诉记者,福建北部古村落历史悠久,农耕文化、移民文化兼收并蓄保存完整,包含较多明清时期理念等特点,主要原因就是福建北部地区是北方汉人入闽最早到达并开发的地区。

  从2002年起,我省考古专家从南平、宁德等北部地区,找出50个最典型的古村落进行调查,“通过族谱、牌匾、题刻和屋主记忆等,发现这些古村落中的民居绝大部分属清嘉庆以后的,少部分可早到清早期或明末。”

  专家表示,福建北部地区古民居可以分三大类型,大致以穿越宁德、南平两地,呈南北走向的鹫峰山脉西坡为界线。

  西部类型:位于界线以西,其民居风格接近于徽派民居,以武夷山、邵武、光泽及建阳为主,建筑的山墙墙体装饰重在砖雕。

  东部类型:位于鹫峰山脉东坡以东,其民居风格与福州地区的民居建筑大致相同,主要涵盖宁德蕉城区、福安、霞浦、寿宁、柘荣等地,此处与浙江相邻,建筑风格与浙江民居相近,山墙以曲线形为主,装饰重在木雕,这部分以宁德各县市为主,此类民居一般用土筑矮墙围护,讲究用夯土砌风火山墙,民居中雕刻较少,做法简洁。

  中部山地类型:位于宽缓的鹫峰山脉东坡上,其民居风格与东部类型接近,主要涵盖宁德周宁、古田、屏南等县民居。民居的建筑风格与东部民居接近,但中部民居的外部造型更显丰富,对安全防护极为重视,建筑内外的防御设施相当完备。

经典

古民居游 我省亟待开拓

  在长达5年的实地调查中,专家们行程数万公里,共走访了50个典型的古村落。这些保存下来的古村落中,大多数位于环境相对偏僻或独立的地区,其中不少整个村落格局都得以较完整地保留下来。在这些古村落中,大到古代的生活方式,小到建筑雕饰等,都有不同程度的遗留,其中保留最为完整的有武夷山城村、福安廉村等,这种现象在当今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不可能复制。

  省内旅游专家遗憾地指出,目前江浙、皖南一带都在大力拓展古民居游,而我省闽北的古民居蕴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却还没有很好地得以利用。

武夷山城村:

主街两侧

有36小街72巷

  城村地处福建经江西通往中原的重要交通要道,在村西南有筑于西汉初年的闽越王城遗址,因此又被称为“古粤城村”。根据调查,目前村民以林、李、赵三姓为主,皆为中原望族,因避战乱先后于东晋、唐末、宋末时辗转入闽,迁居此地。

  该村四面夯筑寨墙,沿墙开西门,门楼题刻依方向分别为北门“淮溪首济”、东北门“锦屏高照”、东南门“庆阳楼”及南门“古粤”。城村街道布局清晰,主街呈“工”字形,河卵石平铺街面。主街两侧有36小街、72巷,全部建筑沿街巷呈条块分布。街道两旁分设排水系统,并在西北面溪中筑坝拦水,渠水由北向南、由西向东分流全村,供村民日常洗涤、冲污。

  除街、巷、寨墙、四门外,村子的礼制及公共建筑,还有一坊、四亭、九庙及多座祠堂等。专家表示,一坊是建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的赵氏百岁坊,为旌表性木构牌楼。四亭分布在村中主要街道的交会路口,既是过街亭,也是村民平时歇脚、闲坐的地方。现存的城村民居多为清末到民国时期的,普遍都有精美的砖、石、木雕。

福安廉村:

留有明代抗倭长寨墙

  廉村位于福安市区西南15公里的穆阳溪中游,因出了开闽进士薛令之,为政清廉,唐肃宗赐此村名。唐末,随着黄岐港的开港,廉村成为当时闽东北和浙南的物资集散地、长溪县西北方的经济文化中心。村民基本为陈姓,其始祖于唐末从河南归德入闽,后唐时其十七世孙从连江迁到廉村。

  廉村庙宇众多,村西南山脚下的六祖禅寺原为朱熹的讲学草堂,保持有朱熹题刻“汲泉处”等。在明代,廉村为抗倭建成了周长达1400米、高4.4米、厚3.6米的寨墙,目前除西北及北面外,寨墙保存完好,东墙上还有朱熹题字“癸水”石碑。该村民居多为清中期以后建筑,有大、小两种,大者外砌土筑山墙,有门厅、正座、前后天井、后座及左右护厝建筑等。

屏南北墘村:

二层高炮楼监控全村

  屏南北墘村村民以吴姓为主,相传北宋时迁到宁德的黄柏村,南宋末年,再由黄柏村迁至北墘村,村子地处地势平缓的山间河谷盆地。

  北墘村有相当坚固的城防工事,除村西入口处有独立的寨门外,村内还有数处当街而立的巷门、街亭等,在村南沿的高地上,有一座二层楼高的炮楼,可监控全村。村中古民居多为清末建筑。

浦城观前村:

沿溪是那一片吊脚屋

  浦城观前村两侧都有溪流,村后有两座土丘,土色一黄一白,称为金山、银山。观前村曾是浦城的水运码头,为人们北上中原、南下福州的必经之路。

  村前沿溪从北往南保持有4座古街亭,可与码头相连。在主街东侧的房屋因场地局促,里侧都建在石砌的驳岸上,外侧凌空,仅以一根根的木柱支撑屋体,形成沿溪极有特色的吊脚屋景观。(记者关永辉 侯希辰 王浩志 文/图)

  (感谢楼建龙提供部分图片资料)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