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水远山长处处桥
作者:万千  文章来源:深圳新闻网  点击数6786  更新时间:2004/7/25 20:06:36  文章录入:还傻  责任编辑:还傻


    与人力所为、起伏不定的索桥相比,浑然自成的天生桥就显示了自然的稳定。尽管岁月在上面留下了许多痕迹,但人类的历史在自然的作品面前显得是那样短暂。


    天生桥通常是原来的水平溶洞或地下暗河(伏流)的通道,因地下河流长期侵蚀岩层,导致河流上游及两岸岩石溶蚀、塌陷、独留中心一段横跨两边岩壁的岩体或石块而成。在不少丹霞或岩溶风景区中都可见到“天生桥”景观。广西、贵州、云南等喀斯特地貌区是“诞生”天生桥的“多发区”。天生桥一般是地下水精工雕刻而成的地质“艺术品”。


    天生桥所在的地区,一般人烟不稠,自然景观良好。天生桥也多由天开,鲜有人作。但南京胭脂河天生桥则不同寻常,是在人工运河上留下巨石而成的天生桥,国内仅此一座。


    胭脂河工程于1393年(明洪武二十六年)开工,到1395年完工。胭脂河是开于岩床之上,施工难度很大。开凿时先用铁钎在岩石上凿缝,将麻嵌入缝中,浇上桐油,点火焚烧。待岩石烧红,浇上冷水,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令其开裂,然后将石块撬开,搬运出去。所谓“烧麻炼石,破块成河”。在开凿胭脂河时,工匠们巧妙地将两处石质最硬、地势最高的地方留下来,作为行人的通道。河成之后,将巨石下端凿开以通舟楫,形成了著名的天生桥。在人工运河上留石为桥,是当年工匠们的创举。可惜南桥早在1528年(明嘉靖七年)崩塌,仅余北桥。现存的天生桥长34米,宽9米。面对这一人工与自然结合的奇观,除了赞叹与感慨,我们还能做什么呢?


骄阳霜雪自有情——廊桥


    当年一部《廊桥遗梦》,迷倒了多少男女。伊斯特伍德走访全美拍摄廊桥,在银幕上留下了许多精美的画面。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也不乏这样的桥梁佳作。


    廊桥是在桥身上附设有建筑物的桥梁。古代桥梁的木质构件容易遭受风雨侵蚀,在湿热的南方地区更是如此,于是工匠们在桥身之上加了顶篷,两侧加了护板,保护主体结构,同时又方便了行人。此外,为了在雨量充沛的南方地区保持洪水中桥梁的稳定性,古代的巧匠们还有意识地通过桥上造屋来增加荷载,从而使桥更加稳定。随着文化的扩展,廊桥体现的内容也日渐丰富:南方地区的风雨桥,桥如其名,给人一片避风雨的温馨天地,体现出一种人文关怀;园林中的亭桥,桥梁与建筑相得益彰,显出更多审美的情趣。随着桥梁形式的演进,廊桥的形式也变得多姿多彩,如前述的泰顺虹桥,上面多有亭廊,与一般的拱桥相比,别有一番温情与妩媚。


    廊桥与其说是一种桥梁形式,不如说是一种文化符号。与天生桥体现的自然鬼斧神工相对照,廊桥是人类文明中那丝脉脉温情的延伸,对人的关爱,就在几座看似不经意的小小桥上亭廊中一览无余。


    作为交通旅行不可缺少的工具、各民族建筑艺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桥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坚毅的桥梁与人民一起历经沧桑劫难,面对过澎湃怒涛却屹立不倒;桥使天堑变成了通途,一曲鹊桥仙令人感慨——只要有沟通的愿望,何愁没有相应的手段?桥梁集聚了历史的凝重,寄托了对未来的向往,体现了人类的智慧。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之间,桥是一道最美的风景。

上一页  [1] [2] [3]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