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安溪廊桥:远离喧嚣千百年
作者:赵郭峰 黄…  文章来源:福建日报  点击数2416  更新时间:2006/8/23 18:20:25  文章录入:大笨钟  责任编辑:大笨钟

    桥给人的,是交通,是便利,也是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见证。

    铁观音的故乡安溪县境内多高山、多溪河,交通甚为不便,先民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建桥便成为安溪人走出大山的追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如今,安溪境内共有石拱桥、钢筋水泥桥、悬索桥、廊桥、石板桥近400座,成为全国桥梁密度最大的县之一。一座座桥梁又成为一道道风景线。

    随着岁月的流逝和风雨的冲刷,多数古桥已不复存在,但有些桥,历经沧桑,依然坚挺,这些形态各异的桥,为茶乡平添了几分秀色与情韵。安溪蓝田、长坑一带的三座廊桥,就是其中让人叹为观止的桥,它们是典型的山地人居文化遗产,如今又成为考古、旅游、民俗的热门所在。

    廊桥,曾在国内桥梁史上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所谓廊桥,是指用石料或木料叠涩出檐,作伸臂状以承架大桥,这类桥梁多作廊屋,列椅两旁,供行人休憩。故关于廊桥,最简单定义莫过于:桥而有屋,能避风雨,又称风雨桥。

瑞云桥

瑞云廊桥

    位于蓝田乡进德村的瑞云桥,始建于宋代,明崇祯三年(1630年)依旧体例重修,桥旁立有一崇祯年间重修的芳名碑。该桥单孔,南北走向,长达14.7米,宽5.1米,进深五间,面阔三间,为石木结构的廊桥。

    桥两端依山砌石为墩,用历代帝王之尊的数字9,精选9根长16米、直径约70厘米的整棵杉木,横架于地形似双凤朝牡丹的庵尾山和庵后山两端夹口,离水面数米,这种架桥方式称为“木平式”。桥上建长廊式盖屋,梁架都是雕花彩绘,廊外两边各设两层用杉板做成的雨披,廊内右侧为行人过道,左边分开四间,次间陈设座椅。整座桥外露的木质部分,包括窗棂雨披,全都漆成红色,是那种令人喜爱的热热闹闹的红。

    瑞云桥上悬一匾,为晚明时期著名书法家、万历庚申翰林编修的张瑞图(1573—1644年)手题“津梁大千”四字。四个题字书法熟练果断,点画、字形之间的呼应及笔势协调,章法上字距紧密,行距疏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桥边一棵植于明代的古柏,给瑞云廊桥添上沧桑感。

    据护桥的姚氏后裔姚跃进介绍,瑞云桥于1985年10月21日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因桥年久失修,护桥亭木柱向南倾斜15度,屋顶瓦片破漏,屋檐下护桥板腐烂,附近乡里民众踊跃捐款数万,县交通局、蓝田乡政府资助重修。

    经此数修,面貌该新则新,修旧如旧。如今,在香气氤氲的瑞云桥内,倘若你邀上几个文友,沏泡几壶上好的铁观音,在座椅上浅斟低酌,倚窗凭眺,你会在一种田园牧歌式的氛围中,尽去心灵的浮躁。

天竺廊桥

    到蓝田乡看瑞云桥,不去看天竺桥绝对是一种遗憾。天竺桥和瑞云桥,两处廊桥人文旅游资源巧妙地联为一体。

    天竺桥位于蓝田乡后清村,在瑞云桥上游,距长坑的泰湖岩约7公里。桥下有两块巨石,天竺桥就架在巨石上,锁住不远处龙沟寨那条长龙,桥下碧水潺潺。天竺桥从规模上讲,比瑞云桥小了许多,东西走向,长6米,宽仅3米,然而,在桥内站上50个人应当不成问题。天竺桥建桥时间和瑞云桥一样古老,桥边数棵百年巨松柏树高耸入云,蓝天上时有白云数朵飘过,恰似一幅泼墨山水画。

    为何蓝田的宋代廊桥较多且文化底蕴深厚?进德村八旬老人林淡水为我们细细道来。原来,蓝田、长坑一带的村落分散,重峦叠嶂,出行十几里难见人烟,山涧众多,气候多变,一座桥相连两岸,且能遮风挡雨,一桥两用何乐而不为呢?

    这些廊桥,散落山间,本来是很实用的交通工具,如今却成了一种艺术被无数人的眼光抚摩。

迴澜桥

福春廊桥

    从蓝田出发,车在山林中千折百转,一个个山头,一座座桥,在青山碧水间流连,累了渴了,就停靠村舍喝杯乡村观音茶,野趣曼妙。体验了这般山水跋涉的辛苦,你会更理解山里人为何要造廊桥。

    福春廊桥——迴澜桥为廊屋式木石结构,长18米,宽5米,距水面10米,长长桥屋共有五间,面阔三间,屋面饰以花草人物。

    站在迴澜桥上,你会惊叹她的美,青山绿水间,两块巨石径落桥边,她的建造年代是在清乾隆以前。该桥周围环境幽静,美丽的河谷、裸露的岩石,景致甚是秀丽;桥下怪石林立,溪水流淌,草木葱郁;桥边的几棵古杉和红豆杉,年岁已高,依然青翠欲滴;桥上凉风阵阵,极其惬意,坐在桥中的椅子上,背靠木柱,令人久无去意。

    时至今日,迴澜桥仍有贸易功能,农历每逢“一、六”,是福春圩日。来自各村落的商人到桥上摆摊,富裕了的茶乡人在桥上购买自己心爱的东西,那热闹场面让人恍如置身远古。 (赵郭峰 黄炯然 张美蓉/文 王绪强/图)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