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4252|回复: 2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桥啊桥——谨以此文送给每一廊桥网上的朋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5-10 17:30: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  align=center>一<p></p></P>
<  align=center><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坐我面前的这位是周齐才老人,年约<FONT face="Times New Roman">70</FONT>岁,但额头却还是很亮。他说:“我说记者同志,我还真没什<p></p></P>
< >么好说的类。”他接着说:“诺,你看,人们还是很热心的。”一对年轻的男女往柜台边上的一个募捐箱放进了<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0</FONT>元钱。这位古稀老人满意的用脚板有节奏的踩着地。<p></p></P>
<P >报社派我到泰顺的时候还是三月,那时正是阳春时节,由于地势的缘故,泰顺峰面雨较多,但不像杭州的梅雨时节到处一片阴霾,而是显得更加生机。我住在泰顺人民自豪的乌岩岭国家自然保护区的承天氡泉宾馆,抽出时间特地看了看泰顺的一些资料。此次到泰顺的任务是对这个国家贫困县做一些调查,一是为响应省里要求省级报刊为地方做一些报道的号召,二是目前浙江省申报世界遗产保护中有泰顺廊桥这一项,为了更好的挖掘浙江的古文化和古文明,三是我们报社希望通过写一些报道有助于泰顺经济的发展。<p></p></P>
<P >我去的第一站便是乌岩岭,而没有去泰顺先县政府所在地罗阳镇。兄弟报纸虽有过多次报道过乌岩岭一带,但我希望能更深入的挖掘出一些新的素材。乌岩岭附近有温州的五大王牌景点之一之称的承天氡泉,但遗憾的是由于某些原因它的承包权交给了外县人。我在承天氡泉宾馆住了三天,对那里的自然风光做了一些描述,还搜集了一些有关承天氡泉的传说和那里一个千年古刹的故事并发回了报社。编辑给我来电说:承天氡泉太现代了,商业味太浓了点,最好找一些更古色古香的内容。<p></p></P>
<P >之后我问了在那里工地干活的本地农民,他们用生硬的普通话告诉我:去金家洋看看吧,不远,那个地方好,风景不错。感情他们当我是游客。我谢过之后拦上了一辆三轮车几十分钟时间便到了一个很小的村庄——金家洋。<p></p></P>
<P  align=center>二<p></p></P>
<P >金家洋是个很小的村庄,我下车后站在公路上就很清楚的看清了它的全貌,公路下面是一小片的房子,多是一些土坯房,中间不整齐的夹杂着几座砖瓦房,小小的村子上面不匀称的交错着一些电线,偶尔还听见远处传来的几声狗吠。沿着下坡的石板路,我一颠一颠的走了下去,路上逮住一个农民问他村委会在哪里。他说,你找村长啊,他不在那,在家看店呢。这位扛着锄头的朋友还热情的给我带了路。到了一个小店,一位面容慈祥的老人好奇的走出来。我身边的农民和他说了说土话。这位老人立即伸出手,却见我没有要握手的感觉,很尴尬的不知道把手放回去好还是就那样一直伸着。我朝他微笑,很友好的握了一下,对他介绍到:“您就是村长吧?我是杭州《<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快报》的记者。想到金家洋做一些采访。”老人家很高兴的招呼着,哦,记者同志啊,快往里坐,往里坐!<p></p></P>
<P >我到金家洋顺利极了,其实在泰顺这个小地方到处都洋溢着人们的热情。之后我在村长林家行家就住下了,每天和他聊一些金家洋村的情况,当然更多的是去金家洋这个小小的村子转转。村子虽然小,但是每次都带着一些林家行村长的描述去,边看边思考,因此觉得更有意思。比如,村长对我说他们村里有一幢清代的老房子,那老房子和其他的老房子没有什么区别,但是老房子的悬鱼特别漂亮。我到那老房子里看了看,屋檐下垂下的悬鱼还真是我没有见过的呢,那些雕刻好象是一位并不讲究雕刻含义的工匠做的,因为之前我还没见过梅花鹿还有乌龟以及蛤蟆的形状被雕在那一直以来寓意着吉祥的悬鱼上。我看了看老房子,没什么人迹的感觉,便问老村长:“这座宅子的主人呢,怎么没有人?”老村长说:“守金家洋桥去了。”<p></p></P>
<P >回老村长家的路上我才听说那座老宅原住着一个叫周齐才的老先生,他是村里的退休教师,一直想像他的祖辈一样为泰顺做些事,现在在金家洋桥那搭了一个小屋开办泰顺廊桥小陈列馆并守护着桥。路上我一直在想着这个问题:为什么要守桥,什么桥这么珍贵啊?<p></p></P>
<P >第二天我就自行问路到了那座桥边。金家洋桥离村里有一里多地,坐落在山里。走着崎岖的下坡路时候,我在半山腰一看,呵,还真是一座美丽的桥呢!那是一座木拱桥,颜色远远的看去有些陈旧。但是她的样子却是美丽大方。从上看下去,就像一只庞大的动物横在两岸之上。这就是近年来浙江许多媒体报道的泰顺廊桥?踩着桥板我钻进了这从来没有见过的木桥,我头顶屋檐、穿梭在好似房子的桥里——无疑这是一座廊桥。我慢慢的走着,研究着这坐落在山里的古建筑物。桥的内壁上有一首词“常忆五月,与君依依解笑趣。山青水碧,人面何处去?人自多情,吟吟水边立。千万缕,溪水难寄,任是东流去。”字迹很优美。我粗粗的看了看,踱着大步走到了桥的另一头。出我意料的是,原来村长说的守桥人的房子就在我眼前。只是从山上看不到,被桥遮住了。<p></p></P>
<P >在小屋子的门口坐着一位老人,额头有些发亮。凭感觉我知道他就是周齐才老先生。我问他:“请问您是周老先生吗?”他很诧异的点了点头。我对他做了介绍,很友好的被带进了他的小屋——也就是村长向我提起过的那个小陈列馆。<p></p></P>
<P >这是一间<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FONT>多平方米的小屋,里面被隔开的很小的一间应该是老人住宿和伙食的地方。但大多面积却很有次序地摆放着很多书画以及一些有关廊桥的工艺品。我仔细的看了看屋子里的展品,挂在墙壁上的大多是一些字画,比如有“古建文物,民族精粹”的摹本,还有几幅廊桥的国画和装镜框的油画。桌上陈列的是一些很小的工艺品,有印着廊桥的车木玩具、有泰顺地图、书签和一些纪念卡明信片什么的。周老先生指着柜台里的几本书说,这是道观年间的县志影印本,这是上海交通大学刘杰教授写的《乡土中国——泰顺》和《库村》。最使我赞叹的是在几个玻璃小柜里放着一些廊桥的模型,周老先生说这模型是由泰顺籍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季桂芳做的,他热情的指着模型一个个的为我解说。有叫永庆桥的,位于泰顺县三魁镇战州下溪坪村,是一座伸臂梁木平廊桥,建于清嘉庆二年,全长<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3</FONT>米,宽<FONT face="Times New Roman">4.5</FONT>米,离水面高<FONT face="Times New Roman">8</FONT>米,建廊屋<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2</FONT>间,中间二层重建楼阁,内设扶梯,造型古朴。周老又指着两个更加细致的模型说,你看这就是姊妹桥。姊妹桥位了泗溪下桥村,溪东桥于明隆倾庚年始件建,现在看到的是道观年间重建的。而北涧桥全长<FONT face="Times New Roman">51.7</FONT>米,宽<FONT face="Times New Roman">5.37</FONT>米。高<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1.22</FONT>米<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跨径<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9</FONT>米,桥屋<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9</FONT>间。周老先生说姊妹桥是我国桥梁建筑史上的典型的木拱廊桥,<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87</FONT>年的时候国家文物局的杨道明教授还特地考察了这两座贯木廊桥,还留下了“古建文物,民族精粹”的墨迹呢。<p></p></P>
<P >在这小小的屋子里,我认真的循着周老的讲解看着这些小小的模型,有仙居桥、南庆桥、刘宅桥。周老很满意的指着最后的一个模型说:“这就是金家洋桥!”这时已近上午十点,出现了几个登山一族,他们也围在周老身边听他讲金家洋桥的历史。金家洋桥位于金家洋和渡家洋的交界溪上,系贯木拱桥,由于是由金家洋人建造才得其名。金家洋桥长<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6.63</FONT>米,宽<FONT face="Times New Roman">4</FONT>米,离水面高<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0</FONT>米,建桥屋<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1</FONT>间。在《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一书里有提到。我和身边的几个登山一族被周老的博学吸引了。<p></p></P>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顶一下支持,顶一下 反对,踩一下反对,踩一下 微信微信
2#
 楼主| 发表于 2004-5-10 17:34:30 | 只看该作者
<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75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center" align=center>三<p></p></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75pt; LINE-HEIGHT: 150%">但是我最为关注的是周齐才为什么守桥的故事。在我说要到桥边看望周老的前一天晚上,已从林家行村长那得知了一些有关周老先生的情况。我感动于这么一位热心的老人在被称为世界上最孤独的廊桥边自己掏腰包建立一个小展馆,并在那里当义务讲解员,为的是更好的宣传家乡文化。昏黄的白炽灯下,林家行村长向我讲述着周老先生的故事:<p></p></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75pt; LINE-HEIGHT: 150%">老周现在就自己一个人了,孩子们都在外面打工<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老伴前年就去世了。这老头就更加没有牵挂,搬到了桥边在那里搭建了个小屋自掏腰包建造了个泰顺廊桥小陈列馆呢。但是要说起老周对金家桥的感情恐怕还得从他的爷爷辈说起呢。<p></p></P><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75pt; LINE-HEIGHT: 150%">金家洋是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古时候人们虽然自给自足,但总还是需要和外面沟通,至少像和外村联姻或到城里买东西。但金家洋却是交通不便,到周边的一些村庄也往往要走很多山路,几十里的山路一来回时间也就耗的差不多了。与金家洋最近的渡家洋村中间却又隔着一条河,河水泛滥时,人们便不好拉着捆绑着绳子的小船驶到对岸去。为了更好的和外村联姻和集市,村民们开始准备动工建造一座廊桥。<p></p></P><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75pt; LINE-HEIGHT: 150%">清光绪元年(<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875</FONT>年),村民们到山上找材料,找一些硕大的原木。在仲秋时节开始动工了。周老先生的爷爷周丙祥是村里木匠,由他主持建造。这位年仅<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5</FONT>岁的小伙子有着睿智的头脑,为了建造一座属于金家洋的桥他已经前往泰顺的许多乡镇看了一些桥,看那些桥的构造还向一些直墨的师傅问过一些经验。<p></p></P><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75pt; LINE-HEIGHT: 150%">泰顺地处山区,溪流虽不大,但是一遇山洪便也难挡了。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有了唐朝先人发明的叠木(贯木,或撑木)结构的木拱桥,俗称蜈蚣桥。那种桥没有桥墩,就像石拱桥一样并不需担心过往的船只会撞到桥柱上,更加文明的是在桥上建有十来间廊屋,行人累了可以在桥上歇歇脚,遇到雨天还可在里面躲雨。村民们的理想便是建造这么一座桥,上面还要有阁楼供奉着陈婧姑娘娘。<p></p></P><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75pt; LINE-HEIGHT: 150%">周丙祥和村民们便开始动工了,不辞辛劳的从山上砍伐一根根粗大的树木,建这种拱桥对桥梁的材料要求很高,需要有几十根十来米长的杉树,这材料并不好找,不但要求树的直径大,还要求笔直和浑圆。但是山民们克服困难,还是把材料堆积到了造桥的选址上。风水先生说,左青龙又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加上对岸属于渡家洋领土的那棵大樟树更似有将军守护,因此在那建桥好。周丙祥却持另一态度,踩着地说:我看这里的土质不好,如果发大水了,蜈蚣桥可能要被冲跨的。但淳朴的金家洋的村民们对风水先生的话更为相信。<p></p></P><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75pt; LINE-HEIGHT: 150%">最后还是继续开工了。建造蜈蚣桥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在木匠活里虽然是叫大木,但是却马虎不得,因为它要承载的是行人的性命。一些村民当小工,帮忙做一些隼钉,最主要的是帮忙架梁:用一种很原始的方法把那些粗大的原木抬高,架成八字形,因此泰顺的桥至今还有一种俗名叫“八字桥”。妇女们则在家里帮忙搓一些麻绳,用来捆扎原木——其实并不需要用麻绳的,只是为了建造更好,在最初的时候把桥型塑造好。<p></p></P><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75pt; LINE-HEIGHT: 150%">周丙祥这位年轻的师傅<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1</FONT>岁便从师于福建寿宁县梅州岭的木匠,在那里参加过多次建桥。十多年过去了,手艺更加精通。他从县城赶回来,就是特地为了帮忙村里建造这么一座桥。想起当日他媳妇生了个男娃,亲戚跑到县城里通知他时,高兴的喝了很多酒,却又因亲戚无处落脚而遗憾——如果金家洋很近,有很好的山路,或者是有桥,那多好,这样全村人就不再是一年难得来几趟县城了。周丙祥怀着对金家洋的热爱,认真的建造起了桥,毕竟金家洋这个小小的村庄是三个不同姓氏的人当年为躲避战乱逃到那里,繁衍生息了近百年,这种感情一直维系在每个村民的心坎。<p></p></P><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75pt; LINE-HEIGHT: 150%">光绪二年二月,桥终于建好了。那是一座漂亮的桥,匀称的横在两岸。桥屋上有着双龙戏火,风水先生说桥要躲避火灾和水灾,特地对此进行了规划,在桥的一侧大大的写着一个字“水”,也是意喻着水已经在桥上了,无须怕水火之灾。但是周丙祥心里却一直不塌实,总是到桥上看看,或是跑到桥下看着那些插入深土中的柱子,抬头看看桥身。媳妇问他:“怎么了,难得在家,你还没有好好抱过二娃呢!”周丙祥摇摇头说:“我担心桥啊,桥啊桥,但愿一切都好。”<p></p></P><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75pt; LINE-HEIGHT: 150%">三月的一天,正是多雨水的时节。往常这个时候村民总是期盼好好下一些雨,好让茶园吐几片新芽。但就在那个晚上大雨瓢泼,风声呖呖。周丙祥在雨声里惴惴不安,妻子知道他在担心什么,知道他为什么在床上辗转难眠。第二天早上,他一大早走出家门。回家后,匆匆整理了东西就前往县城了。<p></p></P><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75pt; LINE-HEIGHT: 150%">那座被金家洋和渡家洋村民们走了一个月的桥就这样被冲跨了。村长和一些年轻的后生到那里已看不到桥的存在,只剩下几根将要被大水拔去的几截木头。桥基被水流冲散,早已陷下去了好一块地,雨一直下着,好象要穿透人们的心一样,敲打着村里每一个人。阴阳先生一直在说:“我也料不到青龙和白虎都敌不过老天爷的旨意啊!”<p></p></P><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75pt; LINE-HEIGHT: 150%">没有了桥,村民们突然间少了很多乐趣,依旧在田里劳作,很少去县城,回到以前的状态中。村里有人和外面有联姻关系,新嫁娘也只能大老远的步行来到这个旮旯的山村,毕竟轿子也不好在那颠簸的羊肠小路上来回。周丙祥的老婆带着孩子和村里妇女聊天时,总是有那么提一下:“当初丙祥就一直说那个地方不能建蜈蚣桥的。”偶尔她会提一下:“孩子他爹日后还会再建一座桥的。”她这样说的时候,很多妇女总是用很明亮的眼睛看着她,好象从她的身上又看到了建桥的希望。<p></p></P><P 0cm 0cm 0pt; LINE-HEIGHT: 150%">昏黄的灯光下,我和林家行老村长喝着小酒,林村长是金家洋的老党员,对这个小村庄一直怀着浓浓的爱,听村支书说由于村长的干劲带动了大家,去年金家洋还被评为温州的文明村。林家行酌了口酒,对我说:“记者同志啊,你要为老周家写点什么啊。我们全村都会感激你,我们的子孙都会感激你。”我有些局促和惶惶,不好意思的说:“看素材吧。后来呢,他真再回来建造了桥吗?”<p></p></P><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75pt; LINE-HEIGHT: 150%">是的,周丙祥是再回来建造桥了。只是时间已过了二十年,二十年里他大多时间在县城为一些财主盖房子,雕刻一些门窗。周丙祥一直是个能工巧匠,他的雕刻得到很多人的赏识,总是有做不完的活儿。光绪廿二年(<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895</FONT>年),他却回来了并且不只是单纯的回来过年,他找到村长说:我们还需要建桥啊!想到二十年前的那个暴风雨晚上,想到那座寄托了村民很多希望的蜈蚣桥在那个晚上倒塌,想到村民一辈子住在旮旯的金家洋里,周丙祥他不忍心啊。但是他的建议没有得到很多人的支持,有村民不信任他的手艺,有人更是抱着金家洋村就不宜建桥这一观点。<p></p></P><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75pt; LINE-HEIGHT: 150%">这位已<FONT face="Times New Roman">45</FONT>岁的木匠跑东家跑西家,去说服那些一辈子住在村里的农民。周丙祥说:“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在外面看了更多的桥,也建造了一些桥。我愿意拿出我的所有积蓄,只要你们肯帮我。建桥是金家洋的一件大事啊!”他把自己的二十年来赚来的钱拿出来当做工钱付给那些年轻的后生,他需要他们的帮忙,需要更多的树木,需要有人帮忙架梁,只是他对村长说:“我来选址。”<p></p></P><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75pt; LINE-HEIGHT: 150%">新桥坐落在一个陡坡的下面,小小的羊肠小道上远远的就看到那座美丽的桥。虽然这座桥没有先前的双龙戏火,但是它蜿蜒在溪流左右的两座大山之间更显得韵味。新建的桥没有涂上色彩,也没有再供奉陈婧姑的神像。村民们有担心过这座桥再次被冲跨,最初下过雨后总是有人小心翼翼的走着那座桥。金家洋桥终是没有再倒下去,一直承载着村民行路匆匆的脚步,廊屋里偶尔还传来孩子们在唱着《采茶歌》。</P><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75pt; LINE-HEIGHT: 150%">                          正月采茶是新年,口口投江钱玉连。<p></p></P><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75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center" align=center>绣鞋脱在江边口,大叫三声状元郎。<p></p></P><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75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center" align=center>二月采茶百花开,苏程求官空回来。<p></p></P><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75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center" align=center>堂上爹娘全无彩,妻儿不肯下楼来。<p></p></P><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75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center" align=center>三月采茶桃花开,无情无义蔡伯皆。<p></p></P><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75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center" align=center>有情有义赵贞女,罗裙抱土筑坟台。<p></p></P><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75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center" align=center>四月采茶茶叶长,甘罗十二为丞相。<p></p></P><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75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center" align=center>……<p></p></P><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75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center" align=center>十一采茶冷清清,王祥为母脱寒衣。<p></p></P><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75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center" align=center>王祥裸体溶冰冻,天赐鲤鱼救母亲。<p></p></P><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75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center" align=center>十二采茶雪纷纷,孟宗哭竹生冬笋。<p></p></P><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75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center" align=center>历上行孝有廿四,郭巨埋儿天赐金。<p></p></P><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75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center" align=center><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p></FONT></P><P 0cm 0cm 0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center" align=center><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p></FONT></P>
3#
 楼主| 发表于 2004-5-10 17:34:53 | 只看该作者
< 0cm 0cm 0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center" align=center>四<p></p></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75pt; LINE-HEIGHT: 150%">周老先生仔细的给我介绍着小陈列馆,他说已经花了一万多元来弄这个小陈列馆。我问他哪来的这么多钱弄这个陈列馆。他说:“子女们给的,他们支持,说是只要能对的起我们周家建造的金家洋桥就是好事。我祖父,我父亲都为这桥付出了很多。先是我祖父两次建桥,再是我父亲在革命期间在桥上为红军疗伤还在文革时期捍卫着金家洋桥,他们都为桥付出了很多!”<p></p></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75pt; LINE-HEIGHT: 150%">我一听,问到:“您父亲?他,和桥的故事?”前一晚上和老村长聊的太晚了,并没有把周家的故事听完,包括周老先生的一些事我也没有来的问。周老先生的话使我一激动,说话也不流利了。周齐才说:“我父亲叫周汉文。”<p></p></P><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75pt; LINE-HEIGHT: 150%">周汉文是周丙祥的第二个孩子,年轻时候并没有和金家洋桥扯上什么关系,只知道父亲为建造金家洋桥付出了很多,他没有子承父业,和其他的农民一样在那小小的农村里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回家享受天伦。这位出生于晚清的农民之子接受着民国时期的思想,虽然身在农村,但是从山外带进来的一些消息也总是使他激动,对媳妇说:“我也还真想学着城里人绞了辫子呢,这样夏天都凉快。”当然他没胆量把辫子给绞掉,就这样在外界纷争的年代里随历史的长河一直过到<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44</FONT>年。那一年使他难忘,也使已经<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FONT>岁的周齐才对父亲有了更高的敬意。<p></p></P><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75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44</FONT>年在举国战乱的年代,为了赶走日本帝国的侵略,全国掀起了抗争,但是战争是不会到一个旮旯的山沟里进行的。金家洋的村民不能很好的去县城外,金家洋村并没有什么大的变动,因为金家洋村实在是太小的一个村。但是某一天,金家洋村却出现几个狼狈的军人,他们拖着疲惫的步子跌跌撞撞的在金家洋村里走着,村里在老槐树下聊天的妇女看了他们,悄悄的从他们面前走开,走开几步路就飞一样的跑回了家,回家向男人诉说。周汉文听媳妇这么一说,便很快的走了出去。待看到那几个伤兵的时候,他们已经被一些人包围了。人们好奇的盯着他们看,他们很颓废的坐着,村长向一个伤兵了解了情况。<p></p></P><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75pt; LINE-HEIGHT: 150%">周汉文原以为他们是一些被日本人打伤的残兵,但是从他们的叙述里知道却是内战原因。<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44</FONT>年全国还没有正式发起内战的时候,在中国的一些小地方却早有了内战的硝烟,因为局势已经有了些明朗。在小地方夺权也就意味着日后领地的归属和军人的高官等等。周汉文咬牙的丢下一句话:“妈妈的,鬼子还没有赶走,咱们这就开始了内讧啦。”为首的一个军人说:“后面有他们的队伍在追我们,我们的大队伍在福建霞浦,经过渡家洋就可以走到的。”但是村里没有什么人发话,只是有一些唯唯诺诺的声音,说着:“身上还有伤呢。”或者传来说:“是的,那很近,走个二天半的路程就可以到霞浦。”但是都没有人真正实质性的提到他们的养伤问题,毕竟这是在战乱年代的事,没有什么人家有很多的给养,更多人担心国民党如果知道后出现的情况。周汉文却提出了一个很好的方法:“你们到金家洋桥上吧,在那里把伤养好。如果国民党来了,你们也可以很快的离开。那里有廊屋,住在那里不用怕什么风雨。我陪你们养伤去。<p></p></P><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75pt; LINE-HEIGHT: 150%">周汉文终于和由他父亲建造起来的金家洋桥扯上了关系,这关系还不一样,是发生在战乱年代的事。这个有着和他父亲一样热心肠的农民把那五个伤兵带到金家洋桥时候,他的女人在家里哭着:“家里也没有什么可吃的。还拿去救济什么啊,连命都不要了啊……”周汉文在金家洋桥里为那些伤兵疗伤,帮忙他们包扎,从家里带来锅给他们煮粥还杀了一只鸭给他们炖汤。五个伤兵感激的说不出话来,他们只知道说谢谢外还在念叨着“怎么自己人打自己人啊”。<p></p></P><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75pt; LINE-HEIGHT: 150%">国民党的军队还是来到了金家洋,当然他们的目的不是真的追杀那五个伤兵,而是他们也想经渡家洋到霞浦那个黑色基地,那里有共产党的一只强大的队伍。在浙江和福建没有日本侵略的小地方,似乎局势只能存在内战,其余的国民党不会选择跑到北方去打鬼子,而共产党却成为了陪打的对象。这是一个残酷的现实。<p></p></P><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75pt; LINE-HEIGHT: 150%">周汗文哪里知道那些国民军到渡家洋的原因呢,他以为他们是来追杀那五个伤兵的,慌张的跑到金家洋桥对那几个头上、脚上还扎着绷带的军人说:“他们来了,很多人。你们赶紧走!”那几个红军惶惶的起身,深深的作揖说:“日后还有报答的机会,我们一定不忘兄弟,不忘金家洋桥。”就在那五个红军刚走不久,那些精装精锐的国民军过来了,他们一共有<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2</FONT>人,身上荷着枪弹走过金家洋桥。金家洋桥连接着福建和浙江的两个小小的农村,正是这么一条纽带在那时把红军的性命和国民军联系起来。周汉文不免有些担心,尽量保持镇定,他装着在桥上看那首先人在桥上提的词:“常忆五月,与君依依解笑趣。山青水碧,人面何处去?人自多情,吟吟水边立。千万缕,溪水难寄,任是东流去。”等到国民军过来时候故意装出对他们很敬畏的样子。但是就在那时候,有个眼尖的小兵叫着:“这里有一些山药!”周汉文循声看过去,在桥屋的一个角落里躺着一个还有些热气的山药,最糟糕的是地上还有一个标志着红军身份的徽章!<p></p></P><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75pt; LINE-HEIGHT: 150%">为首的一个军人立马停下来问周汉文,自然是没有问出什么结果。但是可怜的周汉文却是终身留下了一个伤残。他们问:“有什么人在这里?”他说没有。他们又问:“那这怎么解释!”原本就以为是来抓那五个军人的周汉文硬是不说,也没有去编织什么话,最终被他们重重的抡了一枪,也就一生影响他的一枪。他的腿伤残了。那队人马哼着不知名的野蛮调子走了。<p></p></P><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75pt; LINE-HEIGHT: 150%">时间就像流水一样的过,但是很欣喜的是中国终于赶走了日本帝国,迎来了胜利。并且共产党最终夺得了政权。金家洋村并未被共产党忘记,他们听说在这小小的村庄里曾经发生过农民保护红军的故事,在新中国到来的时候,泰顺县政府为这个革命老区开了一条路,虽然只能驾驶过拖拉机,但是金家洋村的村民已经满足。是的,他们应该满足,他们终于可以更好的进城可以更好的走亲戚。金家洋桥是寂寞了,并不像先前那样被村民们当做一条必经之路,但是村民们却对它一直怀有感情,尤其老年人谈起这座桥时候总会想起周丙祥两度建桥,总会对后辈说他们的村的周汉文曾经在金家洋桥为红军养过伤。周汉文拖着他伤残的腿一直很满意的在他们祖辈的村子里走来走去,虽然有了共产党给建造的路,但是他在过年的时候总是习惯性的到桥上去许个猪头愿,并在那里为已经过逝父亲点上一柱香。<p></p></P><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75pt; LINE-HEIGHT: 150%">如果说时间还一直像金家洋桥桥下的流水平静的流淌着,那么我们的周汉文也许更加满意,而我们的金家洋桥却没有了一段生动的故事。共产党是爱护百姓的,但是并非他所有的决策都是对的,在<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66</FONT>年却由于党内一些掀起反击右倾方案,全国上上下下刮起了一阵文革破四旧之风。新中国成立后,金家洋村已开辟了道路更好的同外界沟通,并受到泰顺县政府的关心,但是在那个文化革命的年代却遇到了一些不乐意的事。<p></p></P><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75pt; LINE-HEIGHT: 150%">文革开展时,村民们把祖宗留下的一些字画给烧了,把一些旧时象征着地主的精美雕刻着的门窗给拆了,风水先生也不好在那时候到处吹嘘他的本领。而金家洋桥却也成为那时一个将要被除的“文化典型”。县里的红卫兵城里乡下到处找着一些与四旧有关的东西,他们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把《红卫兵不怕远征难》挂在嘴边,上上下下的掀起文革运动。金家洋桥上虽然有过红军在疗伤,虽然周汉文在那里为了保护我们的红军而被抡了一枪,但是这座木拱桥也受到了威胁。县里的文革小组说那是一座满清时期的遗物,带有晚清堕落的建筑特色,他们说是桥就只要可以行路就可并不需要在桥上雕刻那些悬鱼,不需要在桥上修建窗户,并且他们提出在共产党的带领下,金家洋桥已经开辟了一条道路因此并不需要那座桥。<p></p></P><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75pt; LINE-HEIGHT: 150%">周汉文哪能愿意,他不会让自己父亲建造的桥被炸药炸开,他怎么忍心看到金家羊桥从此消失。那不仅仅是一座桥,是他父亲的心血,父亲周丙祥在有生之年并没有享过许多福,把自己在城里赚来的钱都放到了建造桥上,给自己盖的屋子也并不大,可以说那座横亘在溪流之上的金家洋桥是父亲的心血,是父亲生前最大的愿望。周汉文对文革小组说:“这是我父亲建的桥,<FONT face="Times New Roman">40</FONT>年代还有红军在这上面疗伤过,怎么能把这桥给炸了!”但是文革小组并不听他的话,却是把炸药放到了桥上,说破四旧就要彻底不能有旧文化旧思想的存在,周汉文进行了反抗,但是并没有用,在桥上装好了炸药后他跑到桥上去说:“你们要炸桥,那连我一块炸吧。”这位农民在他的一生中进行了他的第一次辉煌的壮举,为了保卫他父亲建造的桥进行了一次令全村人难忘的反抗。他在桥上一直叫着:“我决不允许你们动我们的桥,这是我们村的桥,我们需要走一辈子!”他的行动把那些人吓坏了,也不知道采取什么方式好,只见这位农民把炸药包取下放到自己的身上,叫着:“你们引爆啊,你们狗娘养的过来啊,把这桥给拆了,把这桥炸了,连我一块炸了!”<p></p></P><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75pt; LINE-HEIGHT: 150%">桥终于没有被炸,周汉文在桥里住了几个月,直到某天县里说桥在革命年代曾经有红军在上面疗伤过,那里有红色的足迹,红色之路不能忘。那座在文化革命的桥终于被保住了,悬鱼依然是悬鱼还是那么完整高高的挂在桥上,桥的窗户还是有着精美的窗棂,桥的柱子上仍旧写着直墨师傅:周丙祥。周丙祥那位已经作古的老人在天有灵,也一定会为他的后代所做的事情感到高兴和安慰。<p></p></P><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75pt; LINE-HEIGHT: 150%">金家洋桥在周汉文身上发生的故事虽然看起来并不起眼,没有他父亲当初建桥的壮举受到村里的爱戴,但是他也得到了村里人的尊重,人们对桥更加有了感情:那是全村人的桥,是曾经联系外界的一条纽带。老一辈人又重新开始叙述周丙祥当年两度建桥的故事,一直传说着,一直是那么平淡却是那么真实。<p></p></P><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75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center" align=center>五<p></p></P><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75pt; LINE-HEIGHT: 150%">“我的父亲在临死之前对我说,其实桥对每个人来说都重要,桥曾经把今金家洋村与外界联系起来,这种联系不能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忘却。”周齐才老人笑着说。我在老人那里吃饭,他那里很简单,但是我的到来显然还是很热情的招待,我吃到了泰顺真正的山珍,比如茄子干,葫芦干,豆干什么的。我最喜欢的是一种叫敲肉羹的东西。<p></p></P><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75pt; LINE-HEIGHT: 150%">饭后周老先生还给我介绍了敲肉羹:“呵呵,这东西你们杭州人还真没有吃过呢,是我们这的特色吃法。我们希望泰顺能凭廊桥这一名片打向全国,这样可以带动各方面的发展。其实越小的地方越有特色,我们这有泰顺的一些特色小吃,这些都可以很好的辅助我们将要发展的旅游业。”<p></p></P><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75pt; LINE-HEIGHT: 150%">对于周老祖父和父亲的故事我知道了大概,他们是受人敬佩的老人,虽然那两位老人早已作古,但是他们却一直被村里人怀念着。从村长的叙述里我可以体会到,从过往金家洋桥向周老打招呼的人的言语中我可以感觉到。金家洋桥是座美丽的桥,虽然深在山谷中,但是却是风景秀丽,周围是群山起伏葱郁一片,桥下是绿水淙淙。我对周老说:“这真美!”<p></p></P><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75pt; LINE-HEIGHT: 150%">但是这位老人却提起了一件让我诧异的事情,金家洋桥将不再美丽。我的心好象提到了嗓子眼那,他的话实在让我感觉到惊奇。他声音低沉的说:“记者同志,你知道我为什么来这里吗?”我说:“不是很清楚,这正是我想问你的,我很想听听你的故事。”<p></p></P><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75pt; LINE-HEIGHT: 150%">这为老人说:“我没什么故事好说的,但是我最难受的是我们的桥将要再次受到破坏。因为在我们桥的上游将要建造一座水电站。一座水电站啊!桥啊桥,如果是这样,怎么还是桥呢!”<p></p></P><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75pt; LINE-HEIGHT: 150%">我终于清楚了村长所说的守桥的另一个含义,周齐才老先生不仅仅是在桥边当义务讲解员,更是一名在桥边的观察员和默默的抗战人员。只是他在向来往的游客诉说,在向一些人抗战,用他的言语和行动。<p></p></P><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75pt; LINE-HEIGHT: 150%">泰顺是个山区,是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方,由于地势的原因形成境内溪流到处分布,地势的高低形成一些地方落差较大。前些年泰顺一些人充分利用这一地理特点建造了水电站。建造水电站确实是个不错的方法,能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并可以给县里提供一些电,此后很多人都相继效仿做起了水电站。但是在金家洋村和渡家洋村的溪流渡家洋上游建水电站不行的,因为这样将对桥造成极大的危害。如果上游的水电站建成,将使下游的水流枯竭,金家洋桥终究成为无水之桥,那就不叫桥了。而且水电站建成,如果山洪出现将可能冲跨金家洋桥,那么先人馈赠给后代的一座廊桥将从此消失。<p></p></P><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75pt; LINE-HEIGHT: 150%">周老先生义愤填膺的说:“自从<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86</FONT>年茅以升来泰顺考察后,就把泰顺的木拱桥也就是我们现在叫的廊桥当作典范,并且打破了学术界原来认为的的《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世上不复存在的命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萧云集更是在<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96</FONT>年把泰顺的木拱桥叫了一个美丽的名字廊桥。上海交通大学的陆秉祥教授和刘杰教授还多次来泰顺,刘杰教授还将对泰顺的考察写了一本书《泰顺》(三联出版社,乡土中国系列),使得泰顺更好引起更种媒提的关注。如今温州已将泰顺廊桥作为遗产向浙江省提交了《关于申请泰顺廊桥作为世界遗产保护对象的报告》,泰顺县可以抓好这一契机做好旅游文章发展绿色经济,但是他们在金家洋桥的上游却要建造一个小水电站!”<p></p></P><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75pt; LINE-HEIGHT: 150%">据我来泰顺之前了解到的一些情况看,泰顺这个偏僻鲜被浙江甚至是温州人提起的地方近年由于“《清明上河图》中虹桥重现泰顺”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不仅是文物家、建筑家更多的是一些旅游爱好者。我在网站上曾经发现过很多关于到泰顺看廊桥的游记,只是很多帖子上多有提到泰顺的交通不便。<p></p></P><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75pt; LINE-HEIGHT: 150%">泰顺虽然是温州的一个县,但是没有永嘉、苍南其他县的优势,虽然物产丰富,但是终究难以形成一定的规模;虽然有中国茶叶之乡之名但是真正能卖出好价钱的远不及杭州的龙井。也许这个森林覆盖率有着高达<FONT face="Times New Roman">80%</FONT>多的地方确实应该发展旅游业,这里有天关山国家级森林公园、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浙江著名的革命老区等等。我想泰顺政府也一定是支持旅游事业的,毕竟在经济发展的情况下绿色经济旅游经济人们更加注重。可是周老说:“我们向县里反映过,就是没有用。我们全村人进行了抗议,我们甚至在建水电站的地址那里守着,却无果。虽然县里很多领导关心,但是一些领导却被金钱等迷惑了。其实他们很清楚金家洋桥是泰顺一座典型的拱桥,也是泰顺最美丽的廊桥之一。桥啊桥……”<p></p></P><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75pt; LINE-HEIGHT: 150%">我看到这位老人很心疼的摸着那桥的模型向我叙述着有关他们保卫金家洋桥的一些事情。如今金家洋村和渡家洋村已经联合起来准备进行新一轮的保卫战,他们联名给县里领导写信给一些媒体反映,但是多终究敌不过那些建造水电站的股东,其中的最大的一个原因是在这些股东里面有一些乡镇的领导!在周齐才和村长等人的上诉和媒体的帮忙下,县里请来了省文化处副处长杨新平等一些领导对金家洋桥上游水电站的建址进行了考察,他们对在金家洋桥上游建桥提出了二点疑问。<p></p></P><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75pt; LINE-HEIGHT: 150%">周老说:“杨处长提出两点,建造水电站要防洪要达到千年一遇,二是水电站建成后下游的水要比现在的大。因此那些豺狼提出的防洪<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0</FONT>年根本个够,并提出如果要发展旅游业那么在每年五一和十一的时候放水,这多么可笑。平时呢?如果水电站的建成对周边的环境也造成影响,会使土质变差,甚至会引起山洪。”<p></p></P><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75pt; LINE-HEIGHT: 150%">就是这位老人,已经<FONT face="Times New Roman">80</FONT>岁的老人没有像其他老人一样在家里安度晚年,为了让更多人知道泰顺了解泰顺廊桥,他自愿在这里开办了这个小陈列馆,他不是为了经营,因为深山里的廊桥并没有多少人访问并没有收取门票什么费用。在屋子的一角只放着一个募捐箱,上面写着“保护廊桥”。我拿出<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0</FONT>元交给周老说这是我的一点心意,希望可以用到泰顺的廊桥保护方面,他说:“记者同志,我希望你能帮忙讲讲我们的金家洋桥啊!”我答应了,不仅是因为这座美丽的桥更是因为这一种文明和亲情。<p></p></P><P 0cm 0cm 0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center" align=center><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p></FONT></P><P 0cm 0cm 0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center" align=center>六<p></p></P><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75pt; LINE-HEIGHT: 150%">在我的办公桌上放着一封从泰顺邮来的信,自从我在我们的《<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快报》上发表了《沉甸甸的历史,沉甸甸的未来》后,周老一直给我写一些信。这位老人不知道报社的组稿和编辑方面的流程,他一直希望我们的报纸都能为泰顺的桥多做上一两篇文章。但是这封信不是他亲自写来的,虽然还是那个地址:浙江省泰顺县三魁镇金家洋村。我读了信,心里一直难受,写信来的是周齐才的儿子,他告诉周齐才老人组织的保护金家洋桥的村民上京走访引起了国家领导的重视,但是因年龄和疲劳在途中不幸去世。但是周齐才如果在九泉下感知的话,他应该感觉到欣慰:金家洋桥保住了,国家强行勒令水电站停工。<FONT face="Times New Roman">60</FONT>年前在那座廊桥里疗伤过的红军正是国家领导之一,他多年寻找泰顺,终于圆了他要报答泰顺的一个梦。<p></p></P><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75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p></FONT></P><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75pt; LINE-HEIGHT: 150%"><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p></FONT></P>
4#
 楼主| 发表于 2004-5-10 17:40:41 | 只看该作者
<>我的一个作业,弄上来给大家看看。:)</P><>祝廊桥论坛生日快乐!</P>
5#
发表于 2004-5-10 20:07:33 | 只看该作者
呵呵呵,慢慢看,不过先在这里报个名先
6#
发表于 2004-5-10 20:57:37 | 只看该作者
好长啊,先顶一下。
7#
发表于 2004-5-11 12:13:19 | 只看该作者
我已看了一二楼的贴,眼睛累先休息一下,非常不错:)
8#
发表于 2004-5-11 14:28:51 | 只看该作者
<>非常的不错,我也顶一下!</P>[em01]
9#
发表于 2004-5-11 15:35:55 | 只看该作者
[em04]不好意思,什么是“顶一下”?
10#
发表于 2004-5-11 16:09:12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DJ</I>在2004-5-11 15:35:55的发言:</B>
[em04]不好意思,什么是“顶一下”?</DIV>
<>哈哈

<>有意思

<>什么是"顶一下"

<P>我也是近段时间才看到这个"顶一下"

<P>是否是刚流行起来的一句话

<P>废气哄哄的

<P>记得十几年前

<P>泰顺很多地方的年青人似乎着了魔

<P>对一种说话方式几近于疯狂

<P>不知是哪里刮过来的"乌烟模式"

<P>也就是说他们说话的内容的格式是一样的

<P>只不过不断地套进各自不同的内容而已

<P>可惜当时我就不屑一顾

<P>所以现在无法演示一遍

<P>看来对于一个新事物就算是不想靠近也最好了解一下

<P>有利于剖析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5-11 16:21:11编辑过]

11#
发表于 2004-5-11 16:33:52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DJ</I>在2004-5-11 15:35:55的发言:</B>
[em04]不好意思,什么是“顶一下”?</DIV>
<>呵呵,其实很简单。顶一下,没有一泉兄说的那么复杂
<>意思是:你又不知道说什么好,又不多想多说,但是又为了捧场,因此就说顶一下
<>其实和固顶、总固顶这个顶有关。因为如果这帖子没有人看了,其他的新的帖子发上来,这个帖子就会沉下去,因此需要帮忙顶起来
<P>所以我们总是说顶顶顶顶顶顶顶,支持一下
<P>呵呵</P>
12#
发表于 2004-5-11 16:36:30 | 只看该作者
<>呵呵</P><>我对"顶一下"不知所以</P><>所以没有在谈"顶一下"是怎么回事</P><P>我其实说远了</P><P>说到十几年前去了</P>
13#
发表于 2004-5-11 16:40:01 | 只看该作者
<>呵呵,其实咱们都说远了</P><>这文章不好,唯一的一点好就是我可以看到很多人的影子</P><>和一些桥的影子</P><P>是泰顺一些桥和一些人的结合:)</P><P>嘿嘿:)</P>
14#
发表于 2004-5-11 16:57:08 | 只看该作者
<>可能是用词不当</P><>顶一下用在这</P>
15#
发表于 2004-5-13 09:49:06 | 只看该作者
<>顶,就是支持的意思啊,顶一下就是支持一下喽……</P>[em01]
16#
发表于 2004-5-13 09:57:49 | 只看该作者
<>我想</P>
<>谈论也好</P>
<>支持也罢</P>
<P>"顶一下"终究没有太大意义</P>
<P>发表文章目的在于交流</P>
<P>交流也是论坛最大的功能之一</P>
<P>我们应该好好掌握这个</P>
<P>现在论坛中的口水话确实不少</P>
<P>恕我直言</P>
<P>好东东不是"顶"出来的</P>

<P>我曾在相关栏目中发了一个贴子</P>
<P>建议大家多使用论坛的交流功能</P>
<P>别发些无谓的口水话</P>
<P>几个月过去了</P>
<P>我却找不到那个主题了</P>
<P>不知响应如何</P>
<P>或许石沉大海了才找不到</P>
<P>也许大部分人不赞同我的观点</P>
<P>认为论坛就是口沫四溅的地方</P>
<P>所以我的那个主题没人"顶"</P>
<P>沉下去了</P>
[em03]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5-13 10:03:22编辑过]

17#
发表于 2004-5-13 11:00:54 | 只看该作者
<>这文章说白了,其实是在说一个故事,很平淡的那种,说白了其实是在流水帐</P><>但是文章中有很多人的影子,有泗溪边上的周老师,有富家洋的村民,还有很多人,那条桥其实可以说是“三条桥”,只是时间等换了换</P><>既然是一个作业,说明要求的并不高,只是认为作者用心良苦,希望大家保卫我们的三条桥!!!!</P>
18#
发表于 2004-5-13 14:22:55 | 只看该作者
<>上面所谓的“交流”过于严肃了,</P><>这也是我为什么看贴很少回复的原因,</P><>所谓的交流,是要在对事物的个人感官上的认同或者有分歧所产生的,</P><P>我在浙江的最北部,没亲眼见过廊桥及周边环境,</P><P>当然就没资格对廊桥来一番“品头论足”,呵呵,惭愧!</P><P>关于回贴的“实际意义”,每个人的表达能力是不尽相同的,</P><P>不是上个网就是飞机上吊尿壶——高屎瓶(水平)!</P><P>这毕竟是论坛不是报纸!有句话叫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这个林子现在还不算大!</P>
19#
发表于 2004-5-13 15:18:09 | 只看该作者
<>我想一个网络不会严正声明一空要采取怎样的态度来"交流"</P>
<>特别是一个小型网站能很许多人来这里逛逛玩玩</P>
<>是值得欢欣的</P>
<P>而且这也是起步</P>
<P>网站能有众多人来捧场</P>
<P>似乎永远是好事</P>
<P>凡事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P>
<P>但是永远停留在一个阶段</P>
<P>那就提升不了档次</P>
<P>一个网站也是这样</P>
<P>论坛有它的主题</P>
<P>我想"交流"是其中之一</P>
<P>那么扣住主题发展</P>
<P>我想是不会错的</P>
<P>论坛设有多个栏目</P>
<P>我想依据每个栏目性质的不同发一些贴子</P>
<P>这不会错</P>
<P>那么发了贴之后肯定有他的要讨论的东东要展开</P>
<P>如果不围绕主题展开</P>
<P>东一拳西一腿的</P>
<P>那不成了习武台了</P>
<P>话说回去</P>
<P>我想重要的是靠个人的自觉</P>
<P>除恶意和非法的贴子</P>
<P>管理员不会限制你什么不能发</P>
<P>但如果太随意太过散乱的回复</P>
<P>意义不大</P>
<P>毕竟不是专门的聊天室</P>
<P>可以海阔天空</P>
<P>再说</P>
<P>论坛里不是有一项功能么——倡议删除没有的邮件(我记得每删除一封邮件还可以得金币若干的)这项功能的主题是什么——建议人们节省空间!!!</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5-13 15:22:03编辑过]

20#
发表于 2004-5-14 12:42:36 | 只看该作者
<>以已不欲 勿施于人,</P><>“顶一下”倒还不至于太偏离主题,虽没有多大意义</P><>不知不觉为了这个顶一下使得回复内容极像习武台,</P><P>入了俗套!呵呵</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