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197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孤独的三条桥/陈圣格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3-29 09:32: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三条桥是世上最孤独的廊桥。



很难找到这样一座桥:在她周围目能所及的地方竟找不到半点现代文明的影子,哪怕是远方一根细小的电线。但是,三条桥就是这样的一座廊桥。当你从北方某个都市不远千里风尘仆仆来到温州,从温州辗转赶到泰顺一个名叫三魁的小镇,又从小镇颠簸到一个叫溪头的小山村,然后穿过一片茂密的森林,顺着古道小心翼翼探身谷底之际,一道灰色飞虹闪电般地就在你不经意抬头的那一瞬间出现在你的面前了。她就是我钟爱的三条桥。



三条桥是那样的纯净,纯净的有点凄凉,凄凉的让人动了恻隐之心,想抱她回家好好养她。四周是高山,仰头过眼之处都是绿,远处高山之巅几丘山田荒芜多时了,只有到了秋天才能从野草土黄的颜色中看出农耕文明的影子。三条古道依旧清晰。东边一条通往三魁,西边两条,左边一条通往洋溪,右边一条通往洲岭,三条古道由一条廊桥连在了一起,听说三条桥就是这样得名的。当然还有别的说法,一说古时候这里由三条主梁架设为桥而得名,二说附近有三座桥,先后毁坏之后重建而得名。我想,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的存在。桥下是碧蓝的溪潭,潭的上下是潺潺的流水,溪水过处,满眼是圆溜溜的巨石,少有鹅卵石。光着脚丫坐在溪石上,抬头望这廊桥,淡淡山野气息随着淡淡的清风袭来,令人生出孤独之感,而流水声、鸟鸣声以及身边这座灰色的廊桥强化了这种孤独的感受。人是需要孤独时候的,廊桥也需要孤独吗?假如是,那么这里的绿水青山就是这座廊桥孤独的闺房。



与华丽雍容的泗溪姐妹桥不同的是三条桥的纯静质朴,她没有大红大绿的色彩,有的是她的灰色调子。由于常年经风历雨,原来土色泥瓦渐渐变黑,长方形的桥顶透出浓重的冷色气息,四沿泥瓦和顶部脊梁的砖块用蛎灰浸泡过,它勾画出廊桥的整体轮廓,八个小巧玲珑的白色翼角伸向天空,给整座廊桥增添了灵动的气质。三折桥裙本应是原木色,现在变成了灰色,只有少被雨淋的地方才露出土色,于是整体呈现出斑驳、古拙的意味。四十根圆形桥柱两根一组依次排立在桥面的两边,两根柱子上下又由两根稍小的横木贯穿,呈“井”字型,又有四十根巨大的横梁分两层左右上下压在柱子上,这样众多的“井”字结构牢牢将廊桥的各个部件连在了一起,使这座古老的廊桥经历百年风雨而不倒!桥面由硬木巨板铺就由于不受风雨侵蚀,百年来依旧硬朗。走在桥上,发出“咚咚”的声响,很深沉,很古朴,依稀可见从前浙闽商贾、挑夫走卒行迹匆匆的景象。于是我想起那个浪漫的时代,仿佛回到了宋时舟橹相接、商家林立、人来人往的汴水桥边,这不能不令人产生天高地远、物是人非的感慨!桥的正中两侧各有三条长木镶嵌在柱子上,那就是游人歇脚的地方了。临窗远眺,青山脉脉,溪谷幽幽,见不到一个旅人的踪迹。三条桥是孤独的。



县志记载:“此桥最古,长数十丈,上架屋,如虹,俯瞰溪水。旧渐就圯,道光间里人苏某独力重建,拆旧瓦,有贞观年号。”假如这种说法属实,那么三条桥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了,这是何等的古老!又据泰顺县文物部门考证,三条桥“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宋绍兴七年(1137)九月十三日重建,现桥清道光廿三年(1843)建。”汴水虹桥已经消失九百多年了,三条桥却依然独立在一条无名溪涧上,这给我以无限的欣慰!于是我想起了那位值得尊重的苏姓先贤,是他重建了这座值得骄傲的廊桥。然而他的名字镌刻于何处?我找遍了廊桥的左左右右,但是找不到任何碑文!只有在桥的内侧桥裙找到一段依稀可辨的文字:“常忆五月,与君依依解笑趣。山青水碧,人面何处去?人自多情,吟吟水边立。千万缕,溪水难寄,任是东流去。”这是一首明显带有宋风的婉约词《点绛唇》,何时何人所作,现在是难以考证了,这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无边的哀怨和这荒芜人烟的山野溪涧以及身边这座脱俗清高的廊桥构成了一个凄美的意境,并永远留在了我的心中。也许冥冥之中要注定这座廊桥一生的孤独,正如这首词的女主人公注定要为等待她的情郎而度过漫无边际的清幽一样。



蓦然回首,我又看见了孤独的三条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顶一下支持,顶一下 反对,踩一下反对,踩一下 微信微信
2#
发表于 2005-10-21 12:04:49 | 只看该作者
三条桥的确是那样的三条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