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中国廊桥网-廊桥论坛 门户 查看主题

《重建武庙记》碑文作者沈应奎——从泰顺走出的清朝台湾巡抚

发布者: 慧荣 | 发布时间: 2017-10-17 15:26| 查看数: 2141| 评论数: 0|帖子模式

武庙祠遗址
重建武庙记
关帝禀至大至刚之气,充塞天地,震古烁今,洎佐命圣朝,威灵益著,薄海内外,罔不陆詟水慄。今皇上缵承大统,祀事孔明,诏令升入中祀,乐用六成,舞用六佾,春秋时享,悉如至圣先师仪节。制下所部,恢拓在京祠宇,以昭对越,崇德报功,典至隆也!
泰顺为浙东僻壤,万山环绕,民俗敦质,蔀屋祀帝尤虔,服教畏神,历久弗替。按《县志》图考,庙在东门外,邻东岳庙,而不详建自何时,《祠祀》志庙为雍正五年邑令朱国源建,而又不详其改建何地,余纪缺如,莫可稽数,询之父老,云城内凤凰山之阳,向为旧学宫基,后迁新学宫于霞阳里,遂即其址改建焉,左瞰北郭,右临县治,地势爽嵦,惜规模少狭,兼以岁久不治,墙屋颓坏,令兹土者与都人每以不敬是惧。岁己未,缙绅之好义者承邑令之教,合谋葺而新之,于是四境闻风争输恐后,况木石砖埴画繢之工,均有专司,以董其成。越庚申乃藏重,较旧基增拓约三之一,而翚飞鸟革,巍焕改观,则视旧不啻倍蓰焉。前为大门三楹,东为崇报祠,西为肃仪所,中为正殿三楹,旁列两庑,后为启圣祠三楹,四围缭以长垣。庖福悉具,于礼为称为宜。工既竣,都人士复合谋曰:‘’丽牲之石,阙然无文,恐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奈何?‘’乃举而属诸应奎,谨就近年令申所颁及重建缘起,叙次勒石用掌故。
若夫帝德之广运,固已如前之所云,震古烁今,陆詟水慄矣,又何假区区一邑为颂扬也!时宰是邑者,林县刘公曦,实捐俸首倡,嗣任则丹徒赵公连弼,又更元和顾公鑣,皆能相与有成,例得立书其邑人之捐资合力共襄厥事者,胥镌姓氏于碑阴,以为后之好义者劝!

皇清咸丰十有一年岁在重光作噩律中姑洗月吉日立
同知衔选用知县泰顺县教谕平湖沈应奎谨撰

《重建武庙记》碑文作者沈应奎——从泰顺走出的清朝台湾巡抚
日前,因为一件公事到了泰顺县公安局刑侦大队,在大队接待室等候来人的间隙,我站在西窗前漫无目的地张望,突然发现右侧的墙壁上有几个大字‘’武庙祠遗址‘’,边上有几方古碑倚墙而立。武庙原址在这吗?压不住好奇心切,前往一探究竟。古碑之一名为‘’重建武庙记‘’,碑文的末尾写着时间是清咸丰十一年,作者是‘’同知衔选用知县泰顺县教谕平湖沈应奎‘’。
三、 四年前,在拜读泰顺先贤著作《罗阳诗始》、《守约堂遗诗汇抄》等书时不止一次看到沈应奎的名字,所以对沈应奎进行了一番考证,发现沈应奎是从泰顺起家、官至二品高位,最终担任过台湾布政使、台湾巡抚,主政台湾的人物!
布政使在明代是省级最高长官,一般称“藩司”,又称“方伯”。清代一省的最高长官是巡抚,布政使虽然与巡抚一样也是从二品官,但不是最高长官,职掌一省之行政和财赋,用今天的体制看,巡抚是省委书记一把手,布政使是省长二把手。光绪十三年(1887),台湾建省,刘铭传担任首任巡抚,二十一年(1895年),台湾被日本侵占,台湾布政使与巡抚同时被裁撤。台湾布政使的官职存在时间不长,担任过这一官职的也只有三四个人。沈应奎1889年由于台湾巡抚刘铭传保荐,代理台湾布政使,随后正式担任台湾布政使,1891年刘铭传因病辞去台湾巡抚,沈应奎任护理巡抚,即代理台湾巡抚一年多。
沈应奎,字小筠,号吉田,浙江省平湖县人,附贡生,咸丰十年任泰顺县儒学教谕,教谕是正八品官,相当于现在的副县长兼教委主任。任职泰顺期间,正是泰顺多事之秋,太平天国部队分别进攻浙江云和景宁、福建浦城,兵锋直指泰顺;温州本地平阳金钱会起义军在瑞安、平阳活动,窥视泰顺,泰顺城乡一片恐慌,纷纷谋划自救之策。县官、乡绅想出了训练民团、增筑城墙、建筑关隘等保卫家乡的措施。沈应奎受官、绅推举,主持领导这时候非属本职的保卫泰顺一方平安的工作。由于上下齐心,措施得力,防范严密,加上其他一些原因,太平天国、金钱会的部队最终没有进入泰顺,泰顺人民免遭兵燹之祸,获得一时平安。事毕论功,沈应奎被破格提拔,选为云南恩安待铨知县。此时,左宗棠巡抚闽浙,过温州,温州道台周寿山向左推荐了沈应奎。正需得力干将的左宗棠一番交谈之后,对沈应奎大加赏识,就以同知衔命沈应奎赴闽,至福建加知府衔署泉州府。后又为华福宝轮管带,受命赴天津。同治三年(1864),左宗棠移督陕甘,受命赴新疆消灭叛乱,调沈应奎任陕甘大营总理行营支应处,后又命他驻陕军需局兼营务处。不久,沈应奎因军功升陕西按察使,光绪五年被调至贵州任布政使。在贵州因维护国家主权,废除与法国签订的协议,被朝廷撤职。此时左宗棠已升大学士并巡视福建,得悉沈应奎被撤职,就再度将沈应奎召回身边,任命为台湾总办全台粮台兼理捐借事务,这虽是不入品的地方临时小吏,但有实权。左宗棠又考虑到台湾地广而兵力单薄,也注意到列强早已对此垂涎三尺,就命懂军事的沈应奎负责台湾防御并训练民团,沈应奎成了台湾民团的总领。
光绪十年,刘铭传巡视台湾不满一月,法国侵略者依仗军舰大炮,炸毁了基隆港炮台。刘铭传退至淡水,基隆被法军占领。台湾人民在沈应奎的组织下,利用夜幕袭击法军,使法军不能逾越基隆港外。台湾海岸山峭壁陡,海域近岸又多礁石,法军除在基隆港停泊军舰外,其他地方无法行动,而海边芦苇丛生,法军只得困守在基隆港内。他们自然不甘心于此,就向基隆后山侵犯,一时间法军枪炮如雨,但后山一片安静,正当100多名法军在3名军官的带领下进入后山时,就遭到早已埋伏在芦苇中的沈应奎所率领的民团的迎头痛击,他们以大刀长矛打败了洋枪洋炮,法军全歼,无一漏网。在基隆的法国守兵被迫退回军舰,最后撤出了基隆港。但法国并不甘心失败,封锁台湾海峡长达八个月之久,其间又攻打眉山,三犯沪尾,均遭到了沈应奎所率民团的沉重打击。法军终因在台湾不能取胜而撤退,台湾人民取得了抗法战争的伟大胜利,沈应奎也因在台湾抗法战争中的赫赫战功而担任了台湾布政使。
沈应奎在泰顺工作时间虽然不是很长,但是由于是主管教育,当时县学的读书人都成了他的学生;由于保卫泰顺的工作,让城乡居民受益良多,与泰顺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在守护泰顺时,《分疆录》作者之一的林用霖、兄弟进士潘自强潘其祝的父亲潘庭栴,都是沈应奎保护乡土的同事,一起沐风栉雨,共赴时艰。林用霖儿子林澍滋的《慎冰诗稿》中有数首写于台湾的诗作,晚清著名文士周焕枢投书沈应奎远赴台湾,都是父辈的交情使然,只是史料不足,难能复述!
经查阅资料,当年的武庙并不是在今天《重建武庙记》所在位置,是在县公安局主楼东头,即老的人武部二层砖木结构楼房处!但是,还是得感谢武警中队的领导,是他们发现了这几方古碑,整理出一块土地,树碑立字,让曾经的泰顺武庙有迹可寻、有物可证!古语云: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只记得文的遗存,不注重武的踪迹,终究是悲哀的事!
谨以此图文,表达我的敬意!
武庙祭田碑
碑文下部
碑文上部
所在位置简图
武庙碑记
图文:赖立位

最新评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