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中国廊桥网-廊桥论坛 门户 查看主题

康县团庄龙凤桥:西北古廊桥艺术的美丽遗存

发布者: 慧荣 | 发布时间: 2017-8-7 17:39| 查看数: 2027| 评论数: 0|帖子模式

康县团庄龙凤桥1.jpg

  龙凤桥的榫卯结构

康县团庄龙凤桥2.jpg

  龙凤桥的精美木雕

康县团庄龙凤桥3.jpg

  廊桥边生长着一棵金边刺槐古树

康县团庄龙凤桥4.jpg

  团庄古城

5.png

  龙凤桥凌驾于深切的涧沟之上

6.png

  龙凤桥沟通着平洛古道

  建在康县平洛镇团庄村东头涧沟急流上的龙凤桥,是西北古廊桥建筑艺术的典范。它初建于明洪武三年,清光绪甲辰年重建,2003年7月团庄龙凤桥被列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1.雨中的团庄村

  6月3日,我们从康县县城咀台出发,在潇潇细雨中,向正北方向而去,在康北的青山绿水中,寻找一座美丽的廊桥——团庄龙凤桥。

  说到廊桥,人们会想到一部浪漫的美国电影《廊桥遗梦》,与卡梅尔市那座只有拱形廊棚遮蔽的曼迪逊桥来比,我们国内的古廊桥形制更美更具有诗意,但这样的桥多留存在西南和东南地区,谁能想到在西北内陆,陇南康北的群山里,那些与自然周旋,誓守家园的淳朴乡民,却无意间把见证古人智慧的古廊桥传承至今。

  团庄村位于平洛镇东部,距康县县城52公里,三面分别与贯沟、平洛、龙坝三村交界,距成县60公里,距武都80公里,省道205线和平绵高速都从这里过境,在那些呼啸的车流之外,雨中的团庄村时钟却似乎被拨慢了,显得分外静谧美好。

  它如同一颗碧绿的宝石镶嵌在平洛河流域之上,发源于明月山间的溪涧如丝如缕,贯穿团庄村全村。同行的康县文联主席李勇康介绍说,平洛河系嘉陵江二级支流,是康县境内第三大河流,近年来考古发现平洛属“茶马古道”途经之地,现有桥梁、栈道等大量文化遗存。

  平洛河道长约二百里,两岸山势陡峭阴寒,土地稀少。在当地有这样的说法,上世纪七十年代,河道好女多嫁成县、徽县,不仅为脱离贫苦,也为青黄不接时,能得到亲戚一点粮食的接济。世传平洛河水色好。水色不仅指水的清冽甘甜,也含有妇女的容色和才干。这句话很玄妙神秘,水土于人平等,何独钟灵于女子呢?

  这一地域因地处山区,河流经过之处地势陡峭、沟壑纵横,古时来往穿行的士农商贾行路时需要经过众多的河流和山涧,桥梁则是连接这些河流和山涧便捷通行的主要媒介,古时平洛河区域桥梁数目众多,现已无法统计,但主要有石板桥、过水桥、独木桥、廊桥等多种形式。

  石板桥、过水桥、独木桥构造简单、工程量小,修建方便,但敌不过漫漶时光的侵蚀,不易留存,反而是廊桥,桥上建造屋檐,不但可以保护木材建造的桥梁免受日照雨淋的侵蚀,而且起到风雨亭的作用。

  2.长虹卧波龙凤桥

  在李勇康的引领下,记者沿着一条洁净的水泥路,去往团庄村东头。在绿树掩映中,我们发现村庄之间被一道深切的涧沟阻隔,而在棱槽罅隙间一道急流湍白走绿,激漱有声,远望一座黑郁郁的木质桥梁就如卧虹般凌驾于沟壑之上。

  这便是龙凤桥了。谙熟康县人文地理的李勇康介绍说,龙凤桥初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后因山洪毁桥,于清光绪甲辰年(1904年)重建,1987年整修。桥房、桥身全部彩绘。桥面两边有对称的24根房柱连接木栅栏。沿栅栏设置两行长凳供行人歇息乘凉,龙凤桥为伸臂木梁建筑风格,土木结构,三层伸臂木梁桥。桥长16.9米,宽3.47米,桥房7间,中间5间为木质结构,两边两间为土木结构的引桥。

  龙凤桥的结构奇特,工艺精巧。尤其是桥梁两端的基座,是由数层从崖壁伸出,由下到上渐次伸长而纵横排列的圆木支撑着,使古桥更显得结构别致。

  在李勇康的指点下,我们欣赏着龙凤桥精美绝伦的细节:这座廊桥主横梁8根,两侧立柱共16组,每组两根,共计32根,第1、3、5、9根侧梁立柱与横梁接合处装饰有透雕花卉角花,侧梁51根,每组立柱与侧梁间,均有角花装饰。第1、7间侧梁均有四层二房连续图案,左右对称。每间梁柱中间镶木雕件,对称分布,依次为祥云首、白象首、青龙首、彩凤首、青龙首、白象首、祥云首,共14件。侧梁上绘制有花卉、蔬果、凤、麒麟、奔马、云纹、回纹等图案,并施彩装饰。第1、7、2、6、3、5间桥房构造与装饰完全相同。第2间起至第6间,桥两侧有1米间距的立柱栏杆。桥面横向用木板铺成,为加固桥面,桥面中间纵向用1.3米宽,长2米的5块木板加固。

  龙凤桥,除具备廊桥本身所具有的使用功能之外,还承载了多元的实用功能,体现了艺人们精湛的建筑技艺,多样的装饰手法。运用谐音、借喻、象征等表现思想,因物喻义、托物寄情,蕴含了诸多吉祥喜庆的康县地域民俗文化,传递着丰腴的人文信息。

  在村口,我们看到了一块镌刻着“平洛古道”的巨石,显然龙凤桥正是这条古道的枢纽所在。

  “平洛古道”是康北茶马古道的一条重要支线。具体来说,它始于搭船坝(今成县大川坝)过河经巩家山廊桥,翻太石山到药铺沟三功桥,顺大路至团庄龙凤桥,绕团庄城可到平洛镇,经雍家沟到中寨后分两条路线:一条沿中寨河方向经花崖沟上黄龙山至玉龙到武都。另一条经桥子沟至沈湾翻梁到吊子峪、望关,佛崖、甘泉、佛堂到武都、汉王(其中望关又可到康县长坝、嘴台、巩集、大堡等地)。江武公路修成后,平洛古道遂废,团庄古道是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一段。

  3.平洛古道与团庄

  比桥更古的还有一段古城墙,在龙凤桥西边不远的山坡之上,李勇康说,这便是团庄古城所在地了,它南距江武公路10米,北面是周家山,东距贯沟村1.5公里。之前的残墙相传最早为元代时所筑,站在鹅卵石铺就的小道上仔细辨析,黄土的夯筑层仍然清晰可见,这道残墙宽约4米,长约220米,四面形态基本完整,西北角缺失,其余位置有部分缺口残垣,靠河沟(龙凤桥)的城墙高度10米以上,中部开有通道口。城墙残破较多,但整体形态犹存。

  平洛河、平洛镇、平洛古道,这“平洛”的名称又有什么来历呢?

  李勇康说,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朝廷曾在今康县境内置平乐道,隶属益州武都郡,250年后的东汉顺帝永和年间,平乐道被废。到了西晋武帝泰始元年(265年)平乐县复置,隶属雍州(《阶州直隶州续志》)。东晋元帝建武元年(317年)氐族首领杨难当屯兵下辨(今成县小川),郡县逐废,遂废平乐县。而到了北孝文帝泰和四年(480年)复置平乐县,是年改“平乐”为“平洛”(《甘肃通志》)。

  平洛这个名称自此不绝于史书。之前,团庄也不是现在的名字,叫龙家沟。

  按照专家们的考证,北周前平洛流域的先民以氐人为主。北周之后,氐人畏于官府逼杀,多半逃匿他乡。隋唐之后,汉族人口渐多。然而在这百里河谷,岸林苍茫,河流轰鸣,人烟仍属稀少。直到明洪武年间,龙姓人的先祖,因老家四川绵阳人多地少,无法生活,见此地水清土肥、向阳清爽,遂举家迁徙至此,结草、挖土窟、最终繁衍生息。村庄便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龙家沟。

  到了1912年,河南宝丰人白朗举事,挥师向西势炽力壮,传闻骇人听闻,官府严令平洛百姓筑堡防护。龙家沟人亦筑堡一座,除龙家沟外,将附近张姓、王姓、彭姓、刘姓、朱姓共32户强行移居城堡里,深沟高垒,以作抵御。龙家沟被当地人改称为团坊,后来演变成了团庄。

  团庄村背山临水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古道、古城、廊桥等特色“非遗”文化,和如今美丽乡村的现实图景结合在一起,自然相得益彰,令人流连忘返。

  兰州晨报  文/图 记者 刘小雷 周言文


最新评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