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2300|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守护遗产] 寻找远去的家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3-1-26 00:53: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刚刚看完凤凰电视台拍的电视记录片《远去的家园》,很是可惜,只有半集。可就是这半集,让我感动得睡不着觉。

     浙南山区,乃耕读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域。晋朝以及南宋,中原望族为逃避战乱,迁徙到南方,后折回浙南山区。这些望族,虽然处山区而不忘读书,于是一种耕读文化就产生了。读书,就是为了做官,为了光耀门楣,为了事君报国。这种动机,使浙南一带文化的脉搏得以延传。至今,农村家族观念仍然非常强烈,读书就是为了做官的意识也很明确。至今,浙南的山区还留有许许多多的文化遗产,保护古村落,文化脉络的保护非常重要。但是,这些观念,耕读观念是否还适应现代社会?它们是不是已经成为过去的东西,应该丢到历史的垃圾堆去?不是,虽然浙南山区在文革的冲击下,文化脉络受到了破坏,虽然,在革命后,农村的宗族势力被减弱,但是,不管如何,在农村,这种宗族势力仍然甚至已经开始强化它的作用。我觉得,这些文化遗产中,不仅仅只是一些古宅、古桥、祠堂等等,更有那迷人的文化内涵在里面。我们,应该去回顾一下,我们的祖先曾经走过的道路,然后思考一下,我们该走怎么的道路。
      所谓“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我总觉得,不论耕田还是种地,读书,无疑都是一种值得提倡和发扬的优秀文化传统。

     说道古民居,古人依山旁水而居,讲究的是一个风水,每一个房子,每一座桥,每一个祠堂,都需要经过详细的考究很选址。用现代的话说,这些建筑首先考虑都是,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问题。人们通过风水这么一个迷信,来保护环境,来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让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可谓是一种智慧。现今山区,农村里的风水观念,仍然如此根深蒂固地影响当地人民的住宅选址。可是如今的小城镇建设政策,城镇用地紧张,风水因素被价格因素所替代,而居于此等考虑因素。这种聚居也很容易造成环境污染,所以,我觉得这或许也是一种代价。

     还有就是民工的问题,毫无疑问,90年代以来,形成了一大批从农村向城市涌去的民工潮。在商业潮的冲击下,外面的世界多面精彩,这种商业化气息也到了浙南山区,山区里的年轻人终于按奈不住,纷纷外出打工。家里只剩下老人、妇女和孩子。但是,城市里的钢筋水泥、缺乏自然风光的生活真的是他们向往的生活吗?上海可谓我国第一城市,然而,日前,上海却在大兴讨论如何继承文化脉络。许多上海人,来到这偏僻的浙南山区旅游度假,寻找远去的家园。他们一般都有较高的文化层次,他们回来了,看看古人的建筑和文化遗产,重新思考我们该走的道路。
      有些民工回来了,因为他们看到了随着旅游发展而带来的商业契机,这或许是一种好的现象,人民只有在知道保护古民居能获得切身利益的时候才会去保护。但是,这种金钱第一的保护动机,以及农民较低的文化素质,他们能保护好我们的古建筑吗?但是,与其让其自生自灭,还不如进行保护性的旅游开发。但是,这需要政府以及社会有识之士的积极引导。

      2001年凤凰电视台飞行员赵群力在永嘉拍摄古民居的时候不幸遇难,在他失事地点,写着:“他飞跃蓝天寻找家园,他卧着,睡得香甜。”我称他为中国为宣传和保护古民居而牺牲之第一人。
      个人利益,与古村落的保护,的确是一对尖锐的矛盾。处理得好,我们的文化遗产就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如果处理不当,古老的家园将永远离我们而去。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顶一下支持,顶一下 反对,踩一下反对,踩一下 微信微信
2#
发表于 2003-1-26 01:09:17 | 只看该作者
说道古民居,古人依山旁水而居,讲究的是一个风水,每一个房子,每一座桥,每一个祠堂,都需要经过详细的考究很选址。古人是很讲究的,自然和谐等。
3#
发表于 2003-1-27 16:26:29 | 只看该作者
听说赵群力先生永嘉拍摄完毕之后下一站将是泰顺,飞机碰到高压线不幸遇难.很遗憾泰顺没有来成.
我们可以流出眼泪,哀悼他的离去.我们可以露出微笑,因为他还活着.闭上双目,祈祷他早日回来,睁开你的眼睛,环视他留下来的一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1-27 16:29:30编辑过]

4#
发表于 2003-2-3 19:12:08 | 只看该作者
是的,其实牺牲于宣传保护我们的“天空”的又其止一个赵群力,与清山、绿水、黄沙等相伴的有许多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