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232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龚崎现商业随笔——于丹老师的“生意”做大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9-13 21:33: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绝对不赞同学者一定就要在象牙塔里做学问,把活生生的人硬搞成带着各种“学术疾病”的怪胎,讨厌。所以在我个人的价值观里,我一直为易中天和于丹们鼓掌。太棒了,学术就应该有人这样整,至少应该有人这样整。方式不重要,只要不会强奸公众的情感、不会有损风俗、不会违纪犯法、不会卖国求荣,搞学术的方式大可“活泼”一点、“可爱”一点,大可不必板着脸说:这是学术,给我严肃点。



搞学术是应该严肃点,至少要沉得下心来,搞进去,搞得深点。但是,不要把搞学术的态度来对待社会公众,不要忘了公众不是学术,甚至很多时候公众也并不是学生。



不要以为带着“学术”的帽子就可以高高在上,一边去,俺老百姓不吃这一套。



同理我也不赞同学术娱乐化,更不能把学术当生意做。我并不是说不能用学术来娱乐,也不是说学术不是生意,而是说搞学术的人不能把学术娱乐化,把学术当生意做。娱乐是一种行业,生意也是一个行业,这就是社会分工,只要在生物链上找对了自己的位置,人才会尽其所能,为自己也为社会带来真正的价值。你整你的学术,有人把你的学术做成产品卖出去,那是生意人的事情,毕竟既把学术弄得很好又把生意做的风生水起的人很少。



于丹老师做主持人有点业余。这是最近被放大的一个事情,其实有什么好奇怪的,于丹老师本来就不是主持人,本来就是业余。首先主办方邀请于丹老师做主持人就是一个战略性的错误,于丹老师是挺能讲,也讲得相当地好,这是公认的事实,但是做主持人不是会讲就可以,不然就变成了“一言堂”的学术报告了。每个活动都有自己的主题,如果都用“学术”去贯穿,失败是必然的事情,不要忘了学术不能无所不能。



之所以学术离人群越来越远,就是把学术弄得太阳春白雪了,至少易中天和于丹们通过《百家讲坛》救了学术一把,至于易中天和于丹后来怎么发展,其实是后话了。如果觉得易中天和于丹们也可以向港台歌星一样,唱歌成了就随便演点电影和电视什么,再出个什么写真集,策划点绯闻,那就错了。娱乐界有娱乐界的规则,学术界有学术界的规则,这就是一个事物的属性,属性搞错了,偏离方向是必然的事情。不管易中天和于丹们有多么厉害,毕竟他们也是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一个事情搞太专了,其他差点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不要把人当神,这样不人性,害人更害己。



说白了,就算是学术做成了生意,也不是什么坏事。生意无非是一种交易,生意本没有什么,把生意当成洪水猛兽是因为参入太多人的不纯净想法。当然做生意也有个度,所谓天下的生意做不完,一味地追求规模化,势必要付出代价。哪怕是纯粹的授业解惑也有个度的问题,一个人懂得的知识毕竟有限,如果因为在聚光灯下肆无忌惮地表现下去,出丑就难免了。世界好比一个舞台,大多数的人一辈子在舞台的边缘跳啊跳,聚光灯永远不会照到你,而有人被聚光灯照到了,恰好功夫了得,一下子台下的观众都记住了你这个人。这里面有偶然也有必然,偶然就是聚光灯照到了你,必然就是你长期“练功”表现了你在聚光灯下的光鲜形象。



于丹老师凭借深厚的学养和了得的口才,确实给广大群众带来一场又一场的文化盛宴,可以说于老师们让学术走下了神坛,让学术以老少咸宜的形式亲和地走进了寻常百姓,在这个转型的时代起到功不可没的作用。但是,我要真心地提醒一下:于老师们不要把“生意”做太大了,更不能让别人把你们的“生意”做大。

龚崎现商业随笔《生意场的那些事》2008年9月9日于江苏淮安



相关链接:于丹“长篇大问”引来观众嘘声

来源:齐鲁晚报   日期:2008-8-31   作者:记者 赵晓峰

  本报长沙8月30日讯30日上午,作为金鹰电视节的重头活动,“中国电视五十年高峰论坛”在长沙金鹰影视文化城举行。此次论坛不仅全景展示了中国电视艺术成就,而且也为参加活动的机构和个人提供了广结艺缘、加强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电视台台长赵化勇致贺词,论坛上半场,电视界知名人士李京盛、胡恩、黎瑞刚、仲呈祥等都发表了精彩的演讲。

   “学术超女”主持水平太业余

  高峰论坛的下半场,央视《百家讲坛》名嘴于丹客串主持人主持论坛。其实大家理解主办方请于丹主持的本意是想借她“学术超女”的身份为学术气氛和官方色彩比较浓厚的论坛活动增加一些看点和噱头,这似乎也符合注重娱乐的湖南卫视的台风。

  但主办方显然没有预计到,主持人也是有专业技术含量的工种,于教授虽然从《论语》到昆曲无所不能讲,但其主持水平实在业余到家。论坛开始后,于主持人的开场白不下五分钟,好歹等到嘉宾发言,而不知是有意卖弄,还是实在按捺不住说话的冲动,于主持人屡屡不合时宜地打断嘉宾的发言,让在场听众非常不满。而与《恰同学少年》编剧黄晖对话时,于主持人竟然问出了“你是哪所大学毕业?什么学历?”这样显然不合时宜的问题,引发了在场听众的嘘声,而此后黄晖回答:“我们这些学前班水平的人无法和博士比,更不能比于教授这样的博导。”于主持人似乎终于听出了对方的不满,“你这是在骂我。”一句京味调侃,似乎也没有化解现场的尴尬。

   于老师引经据典嘉宾不知所问

  而更令大家难以接受的是于丹主持人的提问方式,每个问题前长达数分钟的词藻华丽、引经据典的铺陈,充分展现了于老师讲坛高手的本色,但如此“长篇大问”显然是在考嘉宾的理解力和记忆力,几位嘉宾多次出现听完于老师“长篇大问”却忘记于主持人究竟想问什么的尴尬,于是论坛变成了于丹老师的讲坛,她充分发挥自己的演讲天赋,没有让论坛出现一分钟冷场,但本来请来发言的嘉宾却成了于丹老师的学生,在她的“长篇大问”面前,晕晕然不知所云地回答起了于老师的提问。这让一场本该精彩的论坛变得索然无味。

848c5fca7c8f0c93c9176895.jpg (93.51 KB, 下载次数: 108)

848c5fca7c8f0c93c9176895.jpg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顶一下支持,顶一下 反对,踩一下反对,踩一下 微信微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