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2477|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叶楠:一位泰顺学子的西部支教经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0-30 00:49: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08日09:04 温州新闻网
 温籍学子写20万字作品记录西部支教经历

  温州网讯 宁夏南部西海固,一个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全球“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年降水量仅有300毫米的地方。

  一位温州泰顺籍学子,却真实地踏上了这片土地。2005年,叶楠从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毕业后,奔赴西海固的海原县,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支教。

  支教期间,叶楠每天坚持写支教日记,并写成了20万字纪实作品——《把梦留住——叶楠西部支教纪实》。该书部分章节在新浪网、天涯社区等网络媒体连载,引起读者的强烈反响,短期内点击量突破10万。

  3月14日,《把梦留住》首发式在厦大校园举行,售书款悉数捐赠给厦大在海原县对口支援的学校。

  抵达:除了黄土还是黄土

  见到叶楠,是在厦大校园。叶楠个子不算高,戴着眼镜,看上去很斯文,却又不是那种文弱书生。身材略显瘦削,皮肤有点黝黑,似乎还可找到西部支教生活在他身上留下的印记。

  这个印记,与他第一次真实地站在西部的土地上,面对荒漠的黄土高原得到的“震撼”有关。

  “黄土!除了黄色的土地还是黄色的土地,地表被风化过的厚重痕迹是西海固的年轮,黄土岗面被侵蚀剥离出的层叠曲折是这里干燥的皮肤,大地的深厚,大地的广阔,大地的坚实,在这里一览无余,你能从黄土地的表层倾听到来自地心的脉搏。”——这是《把梦留住》里的一段文字。

  这段文字,是他站在黄土地上的真切感受。生在一个教师家庭的叶楠,在父母的熏陶下,他心中一直就揣着成为一名教师的梦。2005年8月厦大毕业后,他为了圆梦,为了改善西部教育状况献上一份力,欣然报名参加了西部支教队。

  2005年8月13日,叶楠和他的队友从厦门出发,坐火车先到郑州,在郑州集训后,坐火车到西安,再转火车到固原。到固原,已经是8月22日了。在固原招待所住了一个晚上,厦大研究生支教队和同往海原支教的中国科技大学支教队队员们一起,登上从固原到海原的汽车。到达海原后,叶楠和研究生支教队另一个男生被分到了西安乡的西安中学,叶楠教生物和体育。

  第一周,流鼻血、喉咙发炎、天天拉肚子……这些仅仅是黄土高原考验叶楠的开始。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眼前的一切却让他十分震惊,就连最起码的饮用水和生活用水,都是定期用水车拉过来存在地窖里的,“那水都带着盐碱味,”叶楠说,“用电也一样,需要‘节约’最大化,为了省电,只要天还没黑,学生们复习功课,都要搬着桌椅去教室外面。”

  “远离校园,远离大海,以前的一切激昂

  全球“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有温籍学子支教的身影。叶楠的情绪顿时黯淡下来。我知道这里的生活才刚刚开始。”叶楠说。[1][2][3][4]

来源:温州网-温州日报

[ 本帖最后由 好人 于 2007-10-30 01:01 编辑 ]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顶一下支持,顶一下 反对,踩一下反对,踩一下 微信微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