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写/本报记者 刘净植
◎摄影/本报记者 郝羿
■编者按
近年来,随着昆曲、古琴、十二木卡姆等入选联合国“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随着中国广泛展开相关的评定及推广工作,“非遗”逐渐成为一个热门词汇。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23日在农展馆闭幕,半个月间观者如潮,也充分展示了人们对“非遗”的热情。
留住手艺,传承手艺,是“非遗”保护的核心内容之一。从本周一起,我们连续三天,向您介绍几门“活的手艺”。它们大体上没有随着老艺人的叹息而走上消亡之途,而是在现代社会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焕发了新的活力,也就是得到了专家们所说的“生产性保护”。当然,它们在商品化、旅游化的时代也面临着诸多问题。
手艺,自有其命运。什么将消失?什么将存活?依然是待定的答案。
项目:福建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
展演人:黄春财(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提要:
■最负盛名的15座木拱廊桥,其拱架结构与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水虹桥如出一辙。
■进入工业化时代,现代机械改变了很多东西。
■屏南木拱桥不用寸钉片铁,完全用木头造成。现场1米7的模型上能站180斤的人,真桥的牢固就更不用说了
老木匠黄春财的展位前有些特别:别的展位都是传承人在那里展示技艺,他却时常得指挥儿子:“你来把她抱上去。”小儿子黄闽辉立刻把一个小孩抱到桌上的木拱桥模型上,然后,围观的观众发出阵阵惊呼,不停有人拍照。黄闽辉说:“因为中央电视台采访的时候,主持人站上去了,大家看了节目以后,好多人来了都要求站到上面看看。”
木拱桥的模型是黄春财一家为了参加这次展览做的,大约1米7长,半米多高的样子。天天有人站上去,牢固得让人赞叹。“站上去180斤的人没问题,我就站上去过。”黄闽辉说。
模型尚且如此牢靠,真桥就更不用说了。更何况,福建屏南木拱桥不用寸钉片铁,完全用木头凭椽靠椽、桁嵌桁紧密衔接而成。桥上还建有桥屋,能遮风挡雨,俗称“厝桥”,也就是廊桥。
美国著名的《廊桥遗梦》是赚人眼泪的爱情故事,中国福建屏南的廊桥,却能讲述一个上达千年的历史建筑传奇。屏南县的木拱桥始建于宋代,如今现存的、最负盛名的15座木拱廊桥,其拱架结构与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水虹桥如出一辙。
生长在长桥镇长桥村的老木匠黄春财一家,一生注定与桥有缘,是掌握着建桥古老技艺的能人。
“我今年74岁,会修这个桥的,我是最年轻的人了。”黄春财操着浓重的福建口音对记者说。
■屏南的古建筑、古桥的大梁上,“主绳”和“副绳”的名字都会连同建造的时间刻在上面,是可以留待后世瞻仰的无上荣光
黄春财出生于一个造桥世家,从小就觉得家乡的木桥非常漂亮。他的祖父黄金书在清末就是闽东北著名的造桥师傅,“我父亲也很有名。”黄春财说。他15岁跟着父亲学习木匠工艺,四处造桥建屋。20岁便独立造了上圪桥,成为“主绳”了。“主绳”又称“主木”,是他们这行里最高的荣誉,相当于建筑设计师,是又能设计又会计算绘图又能指导施工的巧匠。屏南的古建筑、古桥的大梁上,“主绳”和“副绳”的名字都会连同建造的时间刻在上面,是可以留待后世瞻仰的无上荣光。
黄春财说,屏南的古桥上,梁上所刻的“主绳”名字和建造时间,清楚地记录了这座桥是建于宋代还是元代,历代曾经修缮和重建的师傅的名字也会刻在上面。文人雅士们也常常因为古桥的巧夺天工和历史悠久而诗兴大发,“每道梁上都题得有诗。”黄春财笑呵呵地说。
而对于寻常百姓来说,这些如彩虹般横跨河面飞跃峡谷的木拱桥,不仅是使他们通行无阻的建筑,还是休闲生活的好场所。桥上建屋的长廊式设计,既可遮风挡雨,又适合聚会聊天。黄春财说,他们长桥村的万安桥,乡亲们喜欢在桥上打牌、下棋、打麻将,尤其是在夏天,还能睡觉,因为那里又凉快,还没有蚊子。万安桥始建于宋代,是我国现存最长的木拱廊桥,清代曾经重建过,1930年再度重建的时候,主绳的师傅就是黄春财的父亲黄象颜。
黄象颜师傅一生造桥31座,造屋54栋,黄春财说起自己的父亲便无比自豪。他说父亲教了他很多独特的技艺,比如设计建造利用水能舂米的水碓,现今只有他会做了。
然而,当他跟父亲学了一身好手艺,尚未大加施展时,由于公路桥的修建,现代建房技术的盛行,他们建木桥木屋的手艺没了用场。从六十年代之后,黄春财便失了业。
黄师傅从此转了行,他跟着学机械的妻子开起了造纸厂。天生的巧匠善于触类旁通,很快他连造纸机器也能画图设计,“从做机器到最后出纸,完全没问题。”他说。造纸厂一度开得红红火火,只是常常看见乡村间那些凝聚着祖辈智慧、记录着父辈和自己曾经的骄傲的木拱桥,他会想:这个技艺大概到此为止了吧?
■木拱桥越看越好看,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也越加意识到它的价值。请黄春财重建、新建木拱桥的人也越来越多
时间一下子推到了2005年。因为要建水库,际头村一座始建于清代嘉庆年间的木拱桥需要进行保护性迁移,这样的工程,须得懂得古桥建筑技术的能人才行。于是,黄春财师傅就这样被请出山了。
离开了老本行将近四十年,黄师傅手艺还在,身边却没什么帮手了。他说:“我们这是祖传手艺,一般不传外人,每代传三个。本来我还有两个弟弟,我大,先学了手艺,等到后来没有桥做了,他们也就没有学了。”
黄春财带着大儿子黄闽屏开始迁建金造桥,把常年在外打工的小儿子黄闽辉也叫回家来帮忙。或许因为从小耳濡目染,儿子们学得很快,金造桥建好的时候,大儿子已经作为“副绳”把名字永久地刻在了梁上。
黄春财这一次出山便一发不可收拾。国家的重视,新闻媒体的大量报道,福建的木拱桥一下子广为人知,黄师傅的一身绝技也名声大噪。
木拱桥越看越好看,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也越加意识到它的价值。屏南多座古桥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请黄春财重建、新建木拱桥的人也越来越多。屏南的国家级风景区白水洋要打造新形象,在景区内恢复古建,建筑古桥,特意请黄春财师傅坐镇,“这下有用处了。”黄师傅说:“从前做这行很苦,不赚钱,以前也不重视,我好多年没活做,现在真是好得太多了。”
一身绝技有了用武之地,家中靠这门手艺过上不错的生活,“我买了小车,让小儿子开着去跑外面的事。”黄师傅满是靠手艺吃饭的自豪。不仅如此,两个儿子学上了家族的手艺,正式成为他的继承人。“大儿子主要学施工操作,小儿子学计算绘图。”他说。
2008年,当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黄春财和大儿子黄闽屏成为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木拱廊桥技艺易学难精,再传弟子还待有缘人
两个儿子半路出家,如今都是梁上能留名的师傅了。是木拱桥传统技术学起来很容易,还是由于家传的天赋禀异?黄师傅笑着说:“不用天赋,脑筋灵活就可以。现在的人比过去聪明,如果喜欢这个,学起来不难。”
实际上,在过去黄师傅学徒的时候,要求是很严格的,光锯木头就要学三年,还要学刨、刻等等手工细活,功夫过关才能学造桥、造屋这样的大工程。但是进入工业化时代,现代机械改变了很多东西。“现在锯木头、刨木头什么都有机器用啦,那还要他们锯三年干什么?直接教技术就很快啦!”黄师傅说。
传统木头建筑工艺有一定的程式,但实际施工中,要善于计算每根木头的长短数据,一个数据的精确与否决定一座桥的安全、成功与否。这在外人看来牵涉到物理学诸多计算的问题,在黄家人眼里,其实主要是靠祖辈积累下的经验和长期施工的经验。
黄闽辉告诉记者:“其实就看你喜不喜欢,心态不同,学的程度就不同。我曾经也觉得这东西没什么用,只是因为家里需要帮忙才回来学,但是后来越学越有意思,现在计算、绘图我都没问题了。”当他跟着父亲和哥哥建好了十锦桥,梁上终于第一次刻上自己的名字时,他说“很荣耀”。
如今黄氏父子靠手艺奔忙在各个古桥古建的维护和修建项目中,就是在农展馆的现场,找他们要名片的人也络绎不绝,黄春财说:“四百多张名片都发完了!”不少人认真地问:“修桥找你们联系就可以?”
不过,这个祖传的手艺大概从下一辈就得传给外人了。黄家的下一代有着自己的人生选择,黄春财和黄闽辉都说:“他们有他们的发展,不能强迫他们,这门技艺有兴趣才能学得精,而且做这行要有相当的耐心和耐力。”黄春财说,遇上真心喜欢这门手艺的有缘人,收徒不在话下。
扩展阅读
福建屏南的木拱廊桥始建于宋代,现存的木桥有万安桥、千乘桥、百祥桥等15座。
各地木拱廊桥虽然形状有所差别,但木拱廊桥结构基本一致,都是用61根大圆木作为纵梁,与10根横串梁木(俗称牛头)以榫卯结构架成“八”字形桥拱,再用8根梁木组成4个“×”形剪刀叉来稳定桥身,并在桥拱上穿插杆条组成拱架,上方横铺木板为桥面,然后在桥面上再盖以4柱9檩穿斗式构架的桥屋,整座桥全部用木材以榫卯衔接而成,结构严密,建筑稳固。
木拱廊桥是按河床宽窄设计有墩或没墩的,在较窄的河床上可以建无墩单孔桥,宽的河床上可以建一墩二孔或多墩孔桥。桥墩越多,意味着造桥成本就越高,难度也越大,所以,大凡建桥都选择河床最窄处,这样的地方往往是峡谷地带,施工难度较大。造桥又是高空作业,“主绳”师傅肩负责任重大,设计差之毫厘,安全防范不当,都会引发伤人的事故。
廊桥工艺,易学难精,真正掌握其要领者寥寥无几。有的人尽管一生参与建造了无数座桥梁,因不能担当“主绳”,桥梁上都没能留名,这种师傅称为“帮场”。在桥梁上书名留芳的只有“主绳”与“副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