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
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报道 > 廊桥人物
光与影的执著——记摄影家萧云集
作者:郑奇芳 编辑: 审核:郑奇芳 日期:2007-12-22 浏览次数: 分享到:

谨以此文,祝贺廊桥摄影家萧云集先生当选浙江省第十一届人大代表 


萧云集近照

   “萧云集”这个名字在我心中的份量一直很重,他是温州的骄傲,更是我们九三的骄傲。曾在九三学社浙江省代表大会会场上看到他忙碌的身影,那一份认真劲,让人顿然理解什么叫“敬业”,而当我终于能请到萧云集为我们作专题讲座时,他那憨厚的形象、独到的视觉、创新的思维以及对艺术的执著、对人生的诠释,让我对眼前这位知名的摄影家肃然起敬。但我对萧云集还是了解甚少,很想有采访他的机会,于是再一次拨通了他的电话。


    “去年出了一点事。”萧云集淡淡地说,“你看看我的博客就会知道”。我急忙打开萧云集的博客。我的心忽然有一种被震撼的感觉。博客中的两篇文章《我在这一年多与疾病的“斗争”历程》和《微笑着面对》像一幕幕电影,播放了萧云集辛险“天堂之旅”的点点滴滴,字里行间饱浸着脆弱生命中的坚强、面对“死神”的沉着、病榻上的平静。这么大的事我竟一无所知,更没有去看过他。我在深感内疚的同时,对萧云集更多了几分敬意。第二天我就收到了萧云集从苍南特快寄来的影像资料,包括浙江卫视、苍南电视台等对他的采访,我们又进行了多次长谈——从艺术到人生。

 

 

    一份执著   演绎人生

 

      萧云集1962年出生在远离城市的当时还非常偏僻的平阳县灵溪区渎浦乡(今属苍南县城),不到一岁就随"支援山区"的父母去了更偏僻的泰顺农村,童年的艰苦生活磨练了他吃苦的心志和坚强的毅力。他是中国末代知青,他有一颗纯朴的心和一份浓浓的农民情节,少年开始一直梦想着能拥有自己书房的萧云集勤奋好学。他于1980年毕业于浙江乐清师范美术专业,199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他立志要成为一名画家,他要用画笔和油彩用心去涂抹世界。

  1983年,因为工作的需要,他放下了画笔,背起了照相机,这一背已经二十多年了。  

 

  有人说摄影艺术只是一种简单的照相技巧,而萧云集则把它作为职业的艺术,他无怨无悔,用大脑和心灵来作画,用炙热的心和满怀的激情、聪颖的领悟和深沉的思想赋予摄影以崭新的生命。他坚信“重要的是去做,而不是说。”他像一头老黄牛默默地耕耘着,他终于找到了属于他自己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心与真诚对话,思想与灵魂碰撞,爱与美好并联。

 

  20年来,萧云集用心拍摄了数以万计的照片,出版了《萧云集摄影作品选》和《时代映像——萧云集卷》。他的作品给了我们一片广阔的天空,给了我们启迪与感动,更给了我们永远也说不完的照片背后的故事。


  金奖作品《窗》的拍摄令萧云集永远难忘。

  1988年萧云集第一次参加了全省摄影家云南采风之旅,这半个月的时间对于萧云集来说是人生最值得纪念的日子。他后来许多获奖的主打作品都在云南采风这一期间拍摄。而最令他满意的就是在阿佤山拍摄的《窗》。

 

  前往阿佤的路上,优美的“阿佤人民唱新歌”的旋律一直在萧云集耳边回荡,他一直认为阿佤肯定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没想到当他们来到阿佤山的时候,看到的竟是如同非洲的某一个部落。忽然不知从哪里冒出一群穷孩子来,当这群孩子兴奋地从摄影家们手中拿取干粮、糖果时,萧云集发现了一双大眼睛,他立即把镜头对准了那位蓬散着头发、胆怯、惊恐、无助却又充满着渴望的小姑娘,小姑娘把头埋到了树干下,萧云集耐心地和她说着话、温和地把糖果给她……小姑娘慢慢抬头的瞬间被定格了。1989年,《中国摄影》杂志举办了第二届中青年摄影理论研讨会,参加这个会议要求作者既要有摄影作品又要有理论文章,经过会议组委会的严格审定,萧云集有幸参加了这次会议。许多名家对作品《窗》投以赞许的目光,《窗》被刊登在《中国摄影》杂志上并获得了《大众摄影》比赛金奖。

 

  心灵的震撼不需要语言,萧云集就这样用一种深沉的爱勾勒乡土的纯朴、人性的高洁。他把镜头更多地对准了最基层的生活者。

 

  作为一位摄影人,萧云集成功了,他的作品入选英、日、泰、港等国际摄影沙龙和比赛、获英国“白兰地”摄影比赛佳作奖、国际学生摄影沙龙铜质奖、入选文化部主办的“中国艺术摄影作品展”、“上海第三届国际影展”等国家级影展。三幅作品被中国文联国际艺术博览会定为一级作品。他来自一个小县城,却在省级以上获奖达50多项。在理论研究方面,论文多次参加国家级学术会议并获奖。他的个人传略已收入《世界名人录》、《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文艺家传集》等辞典。他也因此获得了“浙江省新长征突击手”、“温州市优秀青年专业人才”、“苍南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诸多荣誉。

 

  像一个跋山涉水的远行者,出生于“乡下”的萧云集曾多少次被鄙夷、被嘲笑,生活把许多纯粹变成混杂,世俗的种种困扰他的脚步,心存实在的萧云集没有屈服、放弃、止步,而是用一腔的执著投入属于他的工作、追求以及许多他认为该做的事。当他凭借自己的努力站在讲坛上,面对摄影界的泰斗们阐述自己的思想时,当他为历史留下一个个珍贵的瞬间,为一个个贫困孩童因他的作品而改变命运时,他为自己是一个“乡下人”而感到无比自豪。

 

      一腔热血   奉献社会

 

  萧云集现任苍南县文化馆教授级研究馆员、副馆长,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中国人像摄影学会会员,浙江省科普美术创作协会会员,浙江省摄影家协会理事、浙江省艺术摄影学会理事,温州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温州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九三学社浙江省委文澜艺苑副院长,苍南县政协常委、苍南县第四届摄影协会会长。

 

  一个民主人士参政议政固然有很多种途径。而萧云集就是用他的照相机和一份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社会的发展默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萧云集谨记现在拍下的每一个镜头都将成为历史,他为此而兢兢业业。他常常感到忧伤,感到一个人的力量实在是太渺小了,而正是这“渺小”铸就了伟大。

 

  走村入户的萧云集渐渐认识到抢救、挖掘民间文化的重要性,并深深懂得作为一个摄影人的历史使命感。泰顺“廊桥”就是因着萧云集而得到重视并声誉鹊起。过去人们认为从《清明上河图》中才能看到的“虹桥”在中国早已消亡。1996年萧云集受美国小说《廊桥遗梦》的启发,他从历史、文化的角度从新审视自己在儿童和少年时期经常走过的泰顺古桥,并为之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无数次到深山老林、偏僻山区采访,没有车、没有经费、风里来雨里去,其中的艰辛只有他自己明白。泰顺廊桥又地处外县,更让他觉得有些“不务正业”,每次拍摄偷偷摸摸好像自己做了什么亏心事。看到一座座精美的古桥拆毁、坍塌、消失,他觉得拍摄工作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缓的大事。他坚持着、努力着,终于让“廊桥”走向了世界。

 

  1996年11月12日,《中国摄影报》用三分之一的版面头条刊登了萧云集“浙南廊桥有遗篇”的图文报道,首次采用“廊桥”名称。从此,中央、省、市级新闻单位和国内外学者纷纷到泰顺来采访、考察、研究。泰顺廊桥这一国之瑰宝引起了国内外广泛的重视。当“泰顺廊桥”名列西湖之前进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之一,当不断得到国内外媒体“宣传廊桥第一人”的高度评价,当他的经历被拍成长达20分钟的专题片在浙江卫视、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和中国广播电视网播出,引来更多的朋友关心、拍摄、宣传廊桥的时候,萧云集欣慰地笑了。曾经有人问及对这一贡献的感受时,萧云集只是淡淡地回答:“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可是桥会永远在的。”

登上《中国》画册的泰顺廊桥——溪东桥

登上《中国》画册的泰顺廊桥——溪东桥


 

  萧云集常常感叹,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不可能重来,而他的心中牵挂的东西太多太多了,为此,他特别珍惜生命的分分秒秒。

 

  2006年,萧云集与“死神”擦肩而过,而就在人们认为最为悲凉的时刻,他顽强地走过了一道道坎,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谱写着人生的篇章。

  一场“凶猛”的流感使萧云集咳嗽不止,以致大口吐血,急性肺炎住院“治愈”出院,却不料复查时发现肺部的小“结节”增多,以致于疑似 “肺癌晚期”症状,于是他住进了杭州邵逸夫医院全面检查。他每天看着窗外固定的风景,他以为这也许是他人生看到的最后的风景。他没有惊动别人,并以外表的快乐掩饰内心的悲凉,他是那样的平静、那样的坦然却又是那样的争分夺秒。半个月后当医师宣布排除癌证时,却意外地发现了脑垂体肿瘤。因为不能马上做手术,萧云集以自己太忙而“自行出院”,回到苍南的第二天就开始了长达三个月的静脉注射治疗,他每天上午在医院度过,中午在单位,下午也在单位,晚上又到病房,他的生活节奏在加快。他不想让人们知道是住院一分子,摄影活动、比赛,能去的就拔掉点滴,因为他太热爱工作,太珍惜平凡生活的日子了。

 

  在住院的日子里,他写出了关于矾矿的报道文字,配上先前拍摄的图片,整版刊登在《温州日报》和被《浙江画报》采用,在邵逸夫医院检查期间断断续续写出的关于摄影理论的近万字文章也在苍南县人民医院住院期间二稿完成。他还躺在病床上联系赞助单位,完成了浙江省摄影工作会议的筹资,在朋友们的帮助下,顺利召开了那次会议。

 

  而恰在这个时候,台风“桑美”袭击苍南,一种强烈的使命感驱使萧云集一次次从病榻上起来赶往灾区,早上请求护士提前打点滴,白天一直战斗在抗台第一线,晚上十一点半又躺到病床上打点滴。别人眼里牛一样壮的萧云集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躺下打针的时候才感到是“舒心”的休息。台风过后又因县长点名重走了一遍灾区,去拍摄那些灾区人民重建家园的镜头。《浙江画报》破天荒地用了七个页码,以《苍南人民抗击“桑美”》为题进行深度报道。

  2007年六月,在杭州进行脑垂体肿瘤手术的前前后后,萧云集的妻子和儿子陪伴着他又一次安然跨过了一道“坎”,他重新投入到热爱着的工作和生活中。

 

 

    一颗爱心   温暖世界

 

  一个摄影家能有更多的作品获奖固然值得佩服,至少这是艺术的成功;而当一个摄影家用他的作品传递温暖,让爱心汇聚,直到更多的人向弱者张开双臂,直到角落里的人们看到阳光,那么,这样的摄影家是令人敬佩的,是伟大的,这是有价值的人生,成功的人生。萧云集就是这样一个让世界温暖的摄影家。

  1994年,萧云集赴贵州参加全国摄影理论年会,有幸得到了解海龙亲赠的《希望工程纪实》画册,从而激起了他对失学儿童命运关注的强烈责任感,他开始投身苍南“希望工程”的拍摄工作,决心为本土的“希望工程”做一点实实在在的事。

 

  艰苦的拍摄旅程开始了,他带着助手、骑着自行车,翻山越岭,起早摸黑。为了确保质量,他勒紧裤带狠心多买几卷胶卷,把自己推到了尴尬的境地。他曾因花一块半的饭钱解决中餐而遭老板的耻笑,却将仅有的几十块钱给了那些让他心酸的孩子解燃眉之急。在苍南这块贫富悬殊的土地上拍摄,萧云集感悟颇深,尤其被那些以顽强毅力克服重重困难、面对生活艰辛毫无畏惧的精神所震撼。

 

  他用镜头、用笔、更用心详实地记录了贫困孩子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他炙热的爱心感染了社会各界。当他的《苍南县希望工程纪实》影展在县委宣传橱窗展出时,引起了社会强烈的反响,参观展览的人流每天络绎不绝。并受到了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好评。他一直认为个人的力量是多么的微不足道,但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温暖的人间。

 

  是的,正如萧云集所想的,他认为简简单单的几张照片却真的让世界变得温暖。许多单位和个人为他作品中的孩子和部分学校提供了各式各样的帮助。更令人感动的是,仅仅因他的照片改变了一个濒临绝境的孩子的命运。

 

  那个孩子是苍南县莒溪镇的陈炎,四岁失去父亲,母亲改嫁,他跟着爷爷、奶奶过日子,却不料患了肾炎,靠着爷爷200元的退休金维持生活。内蒙古的一位女作家结对了这个孩子,而当这位作家千里迢迢来看望着孩子时,小陈炎已病得奄奄一息……萧云集又开始为之奔波了,终于,苍南电视台、温州晚报、浙江卫视相继作了报道,温州育英儿童医院及社会各界向小陈炎伸出了温暖之手,小陈炎得救了。萧云集感到无比的欣慰。当他把这一真实的经历和感受撰写的文章《平平淡淡才是真》及他拍摄的“希望工程”组照在《中国摄影报》上整版发表时引起了相当的轰动,该报配发的评论文章对萧云集作品与人品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萧云集明白,在这个社会上不仅只有一个小陈炎,“希望工程”的道路还很漫长并且步履艰难。但作为一个摄影人,需要他做的事还有许许多多,他将会尽自己的努力,为社会献出一份爱。

 

  萧云集就像一本厚厚的影集,而我只翻开了扉页,只看到一个戴着鸭嘴帽、背着照相机、扛着三角架的真正的耕耘者,不负生命的嘱托,前行在崎岖的山路上,捕捉着光与影的瞬间。他的生命如同他的形象是那样的厚重,他按下快门的刹那间燃烧着人生的激情。他是那样地热爱艺术、热爱生活,他是高超艺术与高尚人格的完美结合。他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他将为温州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留下更多珍贵的回忆,也将为九三学社增添更多的光彩。他在我们心中的份量将越来越重,那一份份发自我们内心的敬仰将化作人生最美好的祝福,愿萧云集走出一条更加绚丽多姿的艺术人生!

 


相关新闻
新闻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