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秋,历经一年修复,“中国廊桥之乡”泰顺被洪水冲毁的三座古廊桥又重立于浙南大地。廊桥不再是遗梦,这些优美的廊桥弧线勾勒出古人的智慧,更映照出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我们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上的决心和努力。
2016年9月15日,对泰顺人民而言,是个黑色中秋节。台风“莫兰蒂” 重创泰顺,洪水位160年一遇。 薛宅桥、 文重桥、 文兴桥先后被洪水冲走。一时间,溪山哀鸣,大地颤抖。
当廊桥冲跨后,一时之间,《关于收集被毁廊桥木构件的紧急通告》迅速在网络和“朋友圈”刷屏。这是一份特殊的通告,同时也是一份特殊的召集令。一场大搜集行动随后全面铺开。
全县自上而下,泰顺县筱村、三魁等地民众不约而同向受灾廊桥所在地集结。整个泰顺,出现了大量热心人,满怀悲怆,毅然决然投入寻找木构件中去。短短一天时间里,经过全民众的集体抢救,95%以上的大构件、85%以上的中小构件被找回。
此次的廊桥抢救行动可谓我国文化保护史上具有开创性的事件。泰顺一些文化人和当地民众,在廊桥遭受厄运之时,集合一起,进行抢救。不单振臂呼吁,更是付诸行动。所幸的是,这些行为一方面感动了各界与百姓,赢得广泛呼应。一方面得到政府的支持。
泰顺廊桥受灾后,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温州市廊桥文化学会、泰商发展联合会、廊桥·阳光公益慈善基金、全国泰商企业家联谊会、温州侨爱廊桥基金会、谢灵运研究会、善德爱心慈善基金等民间组织纷纷发出倡议、伸出援手,积极开展献爱心募捐和捐赠活动,为廊桥认捐金额达1000多万元,认捐到位607.69万元,充分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互助精神。
在三座廊桥被冲垮后到第一时间的抢救木构件开始,各级文物部门切实担负起国宝廊桥修复工作职责,给予修复工作极大关注支持。修复工作伊始,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便率各级文物专家赶赴泰顺指导廊桥修复工作,省市文物局专门成立廊桥修复专家指导组,及时组织专家论证,加强技术指导和审批对接。
省古建院结构专家、省第七地质大队勘测专家迅速进驻现场,开展廊桥木构件“归位”测绘、桥木甄别,桥墩、桥基地质勘探、评估等工作,先后20次来到修复现场指导修复工作,为廊桥修复提供了技术保障。国家、省市文物专家迅速行动,仅6个月就完成前期工作,去年3月同步启动修复,10月主体工程提前完工,廊桥修复跑出“泰顺速度”。
这次修复不同于以往的落架修复,而是依照文物修复技术要求,采用传统技艺,将原构件归位。现场施工团队采用“专家团队+图纸数据+现场原构件+传承人经验”的方式,每一件木构件施工前都登记,施工过程也有图片留档,安装归位后则有位置记录。
值此泰顺国保廊桥圆桥一周年之际,我们坚信,有各级领导的关怀,有文化遗产保护者、传承者、志愿者筚路求索,一个美丽的泰顺将重新崛起。
筱村宣传 图丨季海波 文丨钟晓波 海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