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顺北涧桥
不久前,廊桥之乡泰顺传来喜讯:被台风“莫兰蒂”重创的薛宅桥、文兴桥、文重桥三座“国保”级廊桥修复工程,已顺利通过浙江省文物局专家组验收,这使许多关心泰顺廊桥命运的人都大大松了口气。
历史悠久古廊桥
浙江泰顺是与福建毗邻的山区县,因交通闭塞,长期鲜为人知,近年来却因古廊桥惊艳世界,被誉为“中国廊桥之乡”,引得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
泰顺县现有各类桥梁970多座,其中33座是古廊桥,2005年,19座古廊桥被列为省级文保单位。据87岁的廊桥研究者周万巩先生介绍,2008年公布为国家级文保单位的有34座廊桥,浙江省所占17座,有15座在泰顺县境内,“中国廊桥之乡”可谓名副其实。
当年建造廊桥的主要目的是便利交通。泰顺是山区县,全县山峦连绵、沟壑纵横,道路崎岖,唐诗人罗隐曾用“遥闻前山相对语,跨溪绕涧数里程”诗句形容当地行路之艰。前人利用当地丰富的木材资源和建桥技术,至迟在明代就开始修建这种造型独特的桥。
数百年来,建造廊桥要遵循许多习俗:选栋梁、择吉、祭木工神、祭梁神、抛梁……这些习俗尤以选栋梁最为关键。栋梁是廊桥建造要求最高的材料,主事者必亲自带人到山上精挑细选。入选木材不但要符合各项标准,还必须长在“洁净”之处,即周围没有坟墓、茅厕等。砍伐下的栋梁要保持原貌,不能去皮。被砍伐后不能直接搬运下山,须先请有秀才以上功名的人抬一下。文弱书生自然抬不动那么粗壮的栋梁,只是象征性地扶一扶,然后再让壮汉们抬下山。被选为栋梁的树木主人感到十分荣幸,还会再捐些其他木材,因为自家山林长出栋梁之材,暗喻着日后家中子弟也会成为有用之材。
传统中这些桥并不叫廊桥,有据外形叫蜈蚣桥、八字桥、彩虹桥的,有因功能叫风雨桥的,或因装饰华丽称花桥的。1996年美国电影《廊桥遗梦》在中国热映,泰顺人乘势将这种造型独特、桥上房屋呈长廊的桥正式命名为廊桥,后来在申报“国保”单位时得到国家文物部门的认可,廊桥之名从此传遍世界。
周万巩老人退休后历时10多年收集了许多资料,前些年出版了一本介绍廊桥的专著,还在泰顺廊桥代表性建筑——北涧桥堍设置了“廊桥文化展览厅”,已接待众多国内外桥梁专家、文保专家和上万名游客,受到高度评价。
“三无”“四妙”构思巧
泰顺全境33座古廊桥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被誉为“世界桥梁史上奇迹”的6座古廊桥,分别是泗溪姐妹桥(溪东桥、北涧桥)、三魁薛宅桥、仙稔仙居桥、筱村文兴桥和洲岭三条桥,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北涧桥。
北涧廊桥曾是通向县城的必经之路,上部系宫殿式重檐,结构精巧,造型古朴。北涧桥的美不仅体现在桥本身的轻灵飘逸或是拥有虹桥的独特结构,更美在桥周围的环境:两条溪水在桥边汇合,溪水清澈见底,水面上还有一条用石梁搭起来的小石桥,接以碇步。沿着溪岸,一条小路将人引向桥头和村子,两株上千年树龄的大樟树立于桥头,大樟树的虬根牢牢抓住桥基周围的石土,使北涧桥历经数百年风霜侵袭而无大碍。如今这古桥、古樟、古道和古民居在青山绿水中共聚一处,构成一幅美不胜收的图景,故有“世界最美廊桥”之称。
周万巩老人一边陪我游览北涧桥,一边介绍这座廊桥的建造特点。北涧廊桥修建于1675年,建筑材料全部用木材,其“三无”“四妙”的建筑特点令人叹服:桥身主体不用钉子(甚至连竹钉也没有),也极少用榫铆,跨度51.87米的廊桥中部也不用桥柱支撑。这匪夷所思的“三无”结构,全仗构思精妙的“托、编、撑、压”四种工艺,巧用力学原理,使北涧廊桥成为浑然天成的艺术品。
北涧廊桥的主梁、梁柱都只剥去外皮,不刨不劈,保留了原木韧性。梁柱用燕尾榫与主梁联结,托起桥身主体。用小杆件编接成的大跨度拱形构架,克服了木材长度限制。桥身两侧的底部空间,用木梁作纵、横、垂直三角支撑,保证了桥体稳定性。桥上盖了20间桥屋、两侧设风雨板、桥面上铺了三四厘米厚的地板,避免风雨侵袭,延长桥梁寿命。这些数百吨重的木料、瓦片、砖块压在桥上,越压越紧越牢固。在350多年的岁月沧桑中,北涧廊桥遭遇多次强台风和洪水侵袭,包括2016年中秋节经受风力超12级的“莫兰蒂”肆虐,廊桥仅局部受创,主体仍安然无恙。
修复廊桥续遗梦
33座廊桥成为泰顺的旅游金名片,使名不见经传的浙南小县驰名世界,引来无数观光客,游客们在游览泰顺廊桥,观赏美景的同时,还感受到厚重的文化传承。
当地政府非常重视对廊桥的保护,特别是对修建廊桥这门独有桥梁营造技艺的发掘。2009年9月,营造廊桥传统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前些年泰顺县与福建省相关兄弟县市签订了《中国木拱廊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备忘录》,迈出了中国木拱廊桥集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一步。廊桥“申遗”进一步扩大了知名度,引来越来越多的游客到泰顺寻觅“廊桥遗梦”。
令人猝不及防的是,2016年中秋,台风“莫兰蒂”引发的暴雨,冲毁了薛宅桥、文兴桥和文重桥三座国保级廊桥,使中国木拱廊桥集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进程陡然受挫,伤痛席卷浙南民众,更令泰顺群众惊心痛心。
尽快让受重创的三座国保级廊桥重新“复活”,成为泰顺群众的共同心愿。按照文物修复要求,修复后的廊桥必须70%以上用原材料。因此洪水尚未退去,三座桥下游数万乡民就自发组织,搜遍方圆百里,半个月搜寻、搜集到被洪水冲走的木构件数万件。当地几位技艺高超的廊桥传统营造技艺传承人,主动参与,对搜寻到的木构件仔细辨认、分门别类编号送回各自原桥址,为修复廊桥最大限度保留历史信息奠定了基础。几十名中秋节返乡与家人团聚的温商闻讯,也纷纷慷慨解囊,为抢修廊桥提供经费。
经过上百名能工巧匠一年多的精心抢修,三座廊桥终于涅槃重生,重新屹立于碧波清溪之上。据原泰顺县“非遗”中心主任,现任温州市非遗副主任的季海波向媒体披露,省文物局七人专家组到现场后,参考重创前的廊桥照片,根据修复设计施工图纸实地踏勘,仔细推敲设计和修复细节,最终认定“大部分使用了原有构件,最大限度保留了廊桥的历史信息,总体质量符合设计方案和各项规定,验收情况良好。” 陈慈林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