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村头小庙里响起两声鞭炮后,时间已是中午11时。人们陆续向那里汇聚。庭前,十几张或圆或方的桌子旁开始围满了村里的老老少少,一盘盘农家小菜也频频开始上桌。就这样,每年农历二月二、三月三、六月六,十二月二十,故乡的“吃福节”总会在那一种热闹的氛围中拉开帷幕。
老家在泰顺山区南部那个叫洋溪的地方。外出工作后,少有机会再参加乡间那种被称为“吃福节”的活动,但内心深处对它的一份牵挂始终没有磨灭。无法考据起始年代的“吃福节”据说原本由“乞福”两字演变而来。远古时代,祖先们认为谷物丰收和人身平安全赖谷神和土地保佑,每年四季都需要举行一次祭礼,以乞神灵降福。沧海桑田,原始的仪式如今演变成一种聚会就餐的形式。
在吃福节特定的几个日子前,由上次主办吃福节推选出来的“福头”们便开始做准备,挨家挨户预收自愿吃福的“福”米,一般每户收取一斤。福头们通常用收了多少“福米”来估算吃福节上可能要来的人数,这也为他们要买多少菜,要杀几头猪提供了依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吃福节上的猪肉是由上次节中商定指派的农户专门饲养的,据说得到养“福猪”义务的农户,今后养牲畜时会非常顺利。获得派养的机会不是很多,许多人都在争取,有时候抓阄便成了最公平的决定方式。
在我的家乡,吃福的地点是设在村尾的宫庙里。福头们当天早上起来后,即把宫庙打扫得干干净净,并在谷神和土地神的神龛前点燃第一炷香。接着指挥相帮的女眷们洗菜切菜配菜,正式为办福酒忙碌。大约上午10点多,吃福的人们便不约而同从四面八方赶来,陆续在红纸单上签上名字,然后再交上几块吃福的费用。
家乡的吃福节,犹如现代的婚宴酒席,不同的是吃福的费用较少。从当年的5元涨到现在也只不过是10元。少年时代,家人把每次吃福的机会都让给我。父亲说,你去吧,吃一次福,会平安健康的。工作后,我又把吃福的机会让给了父亲,只是父亲的食量已经变小,但是我内心的期盼就像当年他对我的期盼一样,带着一种深深的祝福。
家乡吃福节上的菜肴非常朴实,酒桌上鲜见七大碟八大碗的凉盘热菜,也没有繁琐的礼节和劝酒令,只是红烧芋头、东坡肉、炒芥菜等家常菜散发着诱人清香,让人们陶醉在浓浓的乡俗中。酒桌上,来自四村八井的乡亲在祥和的氛围中举杯交箸,谈论着一年的收成或是村头巷尾的故事。那悠然自得的神态,让人觉得山民生活真有一种简单的幸福。
每一次的吃福节一般在下午一点结束,酒足饭饱的人们相互话别。陆续离开宫庙时,庙门口又是二声炮响,意味着吃福节圆满结束,福头祝愿所有的吃福者们把好运带回家,全家康宁平平安安。
当这一季的吃福节结束后,下一轮的福头们便又开始做准备。现代人紧张忙碌的生活,使得人们一年到头难得有几次清静,难得与乡里乡亲相伴而坐闲谈聊天。吃福节因为有恒定的时间和吉祥的色彩,再者无需花费很多,可让人获得一种交流的机会。我想这也许正是它能够流传下来的真正原因吧。
乡情酽稠“吃福节”
作者:苏康宝 日期:2005-06-11 浏览次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