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
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报道 > 各地廊桥
大美中国 | 家乡的廊桥
作者:管理员 编辑: 审核:管理员 日期:2018-03-07 浏览次数: 分享到:

我的家乡在周宁,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山区县,一座山清水秀的避暑夏都,一方有廊桥的梦幻之地。

小时候,肆意奔跑在七步傅厝底廊桥上,曾为踩踏桥板发出的咚咚声感到自豪,趴在桥板上透过缝隙看那潺潺河水,感觉无比奇妙。上学时,跟同学徒步野炊,走在咸村川中何姑桥上,整齐的步伐带动桥梁共振,引发胆小的同学阵阵尖叫,倒是十分有趣,幸好留下一张与古桥的黑白照,也留下了一份记忆。工作后,得知这司空见惯的廊桥是遗世文物,发觉记忆中的廊桥已然消失,这才开始追寻廊桥魅影。

不久前在《环球人文地理》杂志上读到张莫桑先生的文章《古廊桥之都》,相较庆元与周宁,虽然一个隐逸浙南,一个偏安闽东,却山水相连、人文相近,廊桥特色如出一辙。请与我走进周宁山川,踏上廊桥,领略它们的前世今生。

周宁重现汴水虹桥


《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水桥是绑扎组合式虹桥,曾经让汴河漕运畅通无阻,随着历史变迁,虹桥逐渐湮没在烽尘之中,后世普遍认为虹桥技艺已经失传。直到上世纪70年代,《中国古桥技术史》编写组专家到闽浙山区考察,才发现这遗世珍品。

闽浙的木拱廊桥由数百根直木穿插、编织、别压、咬合而成,无钉、无铆、无桥墩,完全靠杆件严丝合缝构建,这在世界桥梁史上绝无仅有。


1.png

▲后垅廊桥    摄|郑勇

每一座廊桥都是出自黄土地的艺术品,有廊桥的地方一定有风景。鸳鸯溪汹涌澎湃地流淌在周宁的西南边界,造就了“闽东的西双版纳”后垅大峡谷,峡谷中原有两座木拱廊桥,叉溪桥因修建水库而毁,现存的梅渡桥位于礼门乡后垅村,始建年代不详,清康熙年间、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两次重建,1921年为阻止屏南反动帮会洗劫礼门,村民烧毁大桥,1964年得以重建。该桥长36米,宽4米,拱跨30米(全国拱跨最大的寿宁鸾峰桥为37.6米),离水面19米,廊屋高4米,为歇山顶抬梁式木结构,54柱13间。该桥工艺精湛,风格独特,飞架峭壁,高悬溪谷,与山水奇妙融合,成为峡谷中的一道绚丽的风景。

2.png

▲后垅廊桥    摄|周建斌

走上廊桥,桥身随着步伐上下微微振动,妙不可言。廊桥对岸是陡峭的古驿道,道口存留石砌的寨门,这应该是村民对付土匪强盗的第一道防线。坐在桥上歇息,阵阵清风扑面而来,无比惬意。透过宝瓶形、扇面形、梅花形、蕉叶形桥窗向外眺望,一幅幅绝妙的山水长卷铺展在眼前:湛蓝的天空下,高低起伏的山峦色彩浓淡相宜、层次分明,碧水流经沙洲处绿树环抱,四十多座黑瓦黄墙的老房子飘落在青山绿水间,格外宁静古朴,宛若世外桃源一般。

3.png

▲后垅廊桥    摄|李洪元

尽管位于崇山峻岭之中,但历史上的后垅村曾有“小香港”的美誉。村口一株古榕树,树龄近千年,树径超过一米,当属周宁县的榕树王。其树根与旁边的石拱桥如筋骨缠绕,浑然一体,不知是石包树还是树抱石。离桥数米是古渡口遗址,从清朝初期开始,这个渡口成为一个重要的水上交通枢纽,是政和、屏南、周宁连接宁德、福州的中转站,繁荣一时。随着时光流逝,往日繁华不在,古道也湮没在茫茫荒草中,但渡口边的屋宇和水口的廊桥,总会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起曾经的故事。

周宁纯池前溪村、桃坑村,浦源源头村、玛坑长峰村都有廊桥,这些长在村庄边的廊桥算是有福的,桥面上每过一个人,如同为桥梁诵一遍经,转一轮经筒,桥梁自然就积攒一份功德,有游客为它投下惊叹的喝彩,有文人为它吟诗写赋,有文物部门为它挂牌保护。至于遗落在偏远古道上的泗桥竹岭、礼门楼下、礼门黄旗岭的古廊桥,基本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然而,每座桥都有辉煌前世和过往今生,都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研究价值,都值得珍惜,值得保护。

 作者:陈贵忠 来源:今日高铁




相关新闻
新闻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