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寸金莲,把这四个中国字写在纸上,我揣摩了很久。感到遥远、沉痛、神奇,甚至怪诞。只有中国人才弄得出这样的东西,也许说“三寸金莲”是“东西”不是很贴切,但是我找不到更好的表达方式。有一种淤积了很久的感觉要表达,可是我久久难以下笔,更别说在电脑里天马行空了。
对于三寸金莲,我想更多的东西应该到历史中去寻找。当然包括感觉。
直接的一点感知是来自上辈的一点言传,小的时候奶奶对我讲过三寸金莲的一些见闻,也看到过那步履蹒跚的缠足老前辈。看到小脚游移着在眼前走过,那情形真是让人触目惊心。
每次奶奶跟我讲起缠足的事情,神情总是那样沉重。她说,缠足之苦,层层切骨,刻刻钻心。每至缠足之时,哀哭声不绝于耳。且看民间谚语所说:裹小脚一双,流眼泪一缸。缠足一般从四、五岁就要开始,耗时三、四年,到七、八岁初具模样。缠足的方法五花八门,但其手段都极其残忍。有以热水烫脚,趁着脚还温热将脚拇趾外的四个脚趾向脚底弯曲,紧贴脚底,并在脚下趾间涂上明矾什么的,时间一久脚缠得弓弯短小,使脚底凹陷脚背隆起,脚的长度便渐渐收缩;也有用火烧烤,使脚变软再借助外力使其变成固定的形状;还有更残忍的,有“不烂不小,越烂越好”的说法。为了使肌肉糜烂,往往有人在缠脚布内故意放入碎石、瓦砾、瓷片等物以破坏皮肉,让其感染。缠成后的小脚,脚底中间形成一个深深内凹的凹陷,脚背上面隆起,自足踝到足尖形成一个后高前低的陡坡,而且脚底缝口愈深、脚背愈隆。脚趾之中,只有大足趾孤零零地一个向前伸展,其余四趾都已被折压得贴伏在脚底之下,一字并排,像一块变了型的生姜。一双好端端的脚就这样被“做成”了所谓的“三寸金莲”,其行为现在的人难以想象、难以置信。但在封建社会,女子为了一双 “三寸金莲”,不得不忍受这痛彻心扉的苦难。因为“三寸金莲”是美那时候的标准之一,纤足缠成之后的女子,便可以大肆炫耀自己了。这真是怪诞的审美,并且一来就几千年。更有甚者,将“三寸金莲”奉为极爱。合理于否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清楚的,也是专家学者们一直争吵喋喋不休的问题。既然是陈规陋习并且已经老死,也就算了。以历为镜,才是我们应该有的作为。
缠足到底始于何时,众说纷纭。最普遍的讲法,缠足始于南唐李后主李煜。这位儒弱无能的皇帝,复国无望,成天与妃子宫女混在一起寻欢作乐。宫中妃子,则争先向皇帝献媚。其中有一位妃子,别出心裁地把自已的脚用布紧紧地缠起来,一双脚看上去似三寸金莲,走起路来婀娜多姿。又因为疼痛,紧皱双眉,见了皇帝轻轻一笑。李煜见了是又疼又怜,于是特别宠爱这位妃子,后来竟让她当了皇后。这样一来,宫中所有的女子全都学着她的样,也裹起了小脚。渐渐地全国上下男人要找美女,小脚成为了重要的标准。遂成了当时的一种时尚。故事版本不同,讲起来各有千秋,但缠足始于南唐李煜似乎是比较让人承认的讲法。
金莲之说,莫衷一是。公的理,婆的理都已经说不清楚了。下面的一种说法也颇有道理。
有学者认为,小脚之所以称之为金莲,应该从佛教中的莲花加以考察。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在佛门中被视为清净高洁的象征。莲花作为一种美好、高洁、珍贵、吉祥的象征在中国社会根深蒂固。故而以莲花来形容妇女小脚应该无疑。另外佛教中,菩萨多是赤着脚站在莲花上,这可能也是把莲花与女子小脚联系起来的一个重要原因。至于为什么要在“莲”前加一个“金”字,这应该是出于中国人传统的语言习惯。中国人喜欢以“金”修饰贵重或美好事物,如“金山”、“金口”、“金銮殿”等。在以小脚为贵的缠足时代,在“莲”字前加一“金”字而成为“金莲”,是表示一种珍贵的美称。后来还延伸出了种种“审足标准”了,贵贱美丑细分的颇具专业水准。如以三寸之内者为金莲,以四寸之内者为银莲,以大于四寸者为铁莲。于是言及金莲势必三寸,即所谓三寸金莲。后来金莲也被用来泛指缠足鞋,金莲便成了小脚的代名词。小脚女子所穿的小鞋已成为了当今收藏界的香饽饽。特别是海外及港台一带,因为研究此民俗起步比中国大陆要早,其重视程度当然也就不一样。因为三寸金莲不是只是鞋或脚。她是艺术、是文化、是图腾、是符号、是欲望、是信仰、是……就单单从其功能来说,一种鞋居然牵扯了诸多的因素,这是在世界少有的事。
女子缠足、男子留辫子以及吸食大烟,曾被列为近代中国最可耻、最野蛮的三桩丑事。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小脚女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三寸金莲也被收进了历史藏馆,但崇拜小脚的风尚在中国却曾历经千百年而不衰。面对基本上已经消失在我们视线中的“三寸金莲”,也许我们忽略了一部女性的创伤史。那里面蕴藏着太多值得现代人深思的东西。
众说纷纭也好,莫衷一是也罢。我认为三寸金莲两个字就可以概括了:变态。变态的肢体、变态的心理、变态的审美、变态的人群等等,最主要都是因为人的变态。变态的人做的变态的事,到最后女人来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