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地处浙南沿海。地形以丘岭为主。境内多崇山峻岭,幽壑深谷。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勤劳智慧的温州先民,创造了自己独特的瓯越文化。温州永嘉学派的事功学说,温州古词、民间木偶,乐清的黄杨木雕,温州的发绣艺术等等。而温州永嘉楠溪,泰顺筱村、圆洲一带的古民居更是这片灿烂文化风景中一朵靓丽的奇葩。正如北京的四合院、陕北的窑洞,傣家竹楼,土家的土楼一样,以其特有的江南水乡文化风韵而闻名遐尔。
尽管温州的工业发育较早,但是在温州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在温州这块古老而又富饶的土地上,先民们依然以农耕方式作为自己最基本的生存方式。而这种生产和生活方式直
接从先民们居住的建筑物中得到体现。据我们古民居文化研究小组对永嘉、泰顺、文成及温州城区的一些古老的民居的考察和研究,发现我们温州古民居的建筑形式有着极其深刻的农耕文化的痕迹。无论是民居的选址、布局,还是建筑式样都浸润着浓厚的农耕文化的精神。
一、古民居在选址上深镌着农耕文化的印痕,并暗藏着古老的八卦学说和封建迷信思想。
解放前修建的古民居,绝大部分都选在靠山临水面田的地理位置。在永嘉、泰顺、文成等多山地区,这种选址几乎是一个铁的定律。为什么要选择在山脚不选择田野修建自己的居所呢?在我们今天的人看来,这是难以理解的。首先是修建成本比较高;其次是交通相对不方便;第三是给农业生产也带来不便。如果选择在田野当中修建,那么一切问题都将迎刃而解。可是我们的古人都似乎很固执,非选山脚建房不可。这是何为?经过大量的访问,调查,研究,我们终于得到了答案。
1、是为了节省农田和耕地。自古以来,中国一直是以农业立国的,可以说一部漫长的中国历史就是一部农耕文化史。“皇天后土”,“民以食为天”这些古训就是发轫于农耕文明的,同时又是对这种现实的生动写照。土地是安身之命之根本,失去土地就等于失去生存的基本权力。中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就如生命与血缘的关系一样。在我们温州,这种关系尤其刻骨铭心。因为温州多山少田,寸土寸金,农民选择靠山而居,正是基于对土地的无比珍爱的用心。
2、是“靠山”之说的具体体现。我们今天,说到某某人官场青云直上,事业兴旺发达,就说某人有强大的“靠山”。“靠山”之说其实是一种残酷的社会现实的一种直接反映。它表达一个人渴望依靠一种助力(不管是来自于神还是人)来改变自己的命运的梦想。这种渴望和梦想经过世俗和阴阳八卦学说的加工改造,变成了一种近乎迷信的玄学。这种学说认为祖宗的坟墓,居住的地理,即“风水”会有一种强大的力量,暗助人类彻底改变自己的命运。因此先民们一般都愿将房屋修建在山脚下,渴望能得到神秘的风水的相助,使自己家族人丁兴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3、 从地理学角度来看,靠山而建的房屋,冬天可以抵挡塞潮的侵袭,夏天又可以接
纳清爽的凉风,同时还可以得饮山泉之便利。如果民房修建在田野当中,会给人的风雨无依之感,同时还要到很远的地方挑水。而靠山修建,一年四季都能饮用到清澈的泉水,以尽占地理之便利。
二、古民居在朝向的选择上体现了先民朴素的审美观念,又隐含着避凶趋吉的卦学思想。
在我们温州,解放以前修建的民居,无论是宏伟阔大的古建筑群,还是普通的土、木混合的民居,在朝向选择上的讲究也不亚于地址的先择。据我们调查,大部分古民居在朝向上能够坐北朝南的,绝不会坐南朝北;同时还尽可能考虑到民居朝向与门前流水的关系,正门朝向与门前山脉走向,山脉的形状和颜色的关系;同时还要考虑到朝向与主人命象,卦象的关系。厅堂正向的朝向决不能马虎了事,不然会影响到家族或家庭的整体命运。这种选择意图主要表现在:
1、民居朝向要趋利避凶,趋吉避邪。趋利避凶,趋吉避邪是古民居朝向选择的一个基本思想。这种思想源于古老的《易经》衍生出来的阴阳五行论和命象八卦说。它有着深刻的农耕文明的印迹。是生产力,生产方式和文化教育落后的体现。这种文化思想对民居朝向的直接影响是:正房朝向与水流方向不能一致;正房朝向与深坳幽谷的朝向不能相逆;正房朝向与房屋主人的命卦象要相和谐;朝向最好面对九曲流水,笔架山,佛形山。
据说,如果正门朝向与水流的方向一致,预示财库流失,家境贫穷。正门朝向如果与深湾幽谷相对,则必然会遭受邪气侵袭,导致失丁丧命;正门如果面对的案山与屋主的卦象不一致,屋主必然一生坎坷,穷困潦倒。相反,如果民居朝向正对的是九曲环水,漂亮的笔架一样的案山,则预示着家族人丁兴旺,财源不竭,子孙后代会显贵发达。
正是基于对无形的自然力的恐惧和敬畏,对自身命运的无法主宰,我们的先民们才会在房屋朝向的选择上费尽心思。同时也因此,造就了中国特有的勘舆文化。
2、民居正门朝向包涵着极其朴素的审美意识。在温州许多地方的古民居中,我们看到了这么一个极其有趣的现象,那就是结构较大较豪华的古民居,正大门一般都不直接朝向大路,而是在大门之外修道围墙,拐个弯,再由一条甬路经侧门而出。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歪门正厅”或“正院旁门”的现象。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著名乡土建筑专家刘杰先生在他的《乡土中国——泰顺》一书中是这样解释的:当房屋的朝向与主人的命理卦象或理想的朝向——正门所对的案山不一致时,就用围墙挡住正厅,以边门来代表正屋的方向,以此来化解凶邪,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据我们研究,除了具有刘杰先生的所说的迷信思想以外,当还有一种曲径通幽的朴素的美学思想在民居建筑中的反映。围墙之内是家族生活的私秘地带。中国人自古有
“家丑不可外扬”、“财富不可外显”的说法。如果正厅大门直接对着大路,等于把私秘空间暴露给了外人。这是很不雅观的。因此,每当遇到上述情况,大庭院式的古民居建筑群多采用“歪门正厅”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生活理想和审美趋向。
三、古民居在配套设施的安排上,处处包藏着农耕文明的迹象,处处体现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氛围。
我们仔细地考察了永嘉楠溪江、芙蓉,泰顺徐岙底、圆州等古村落。这些古村落大多由百多年历史的深庭大院组成。每一个庭院里,该有的配套设施是应有尽有。厕所、水井、猪圈、牛栏、鸡埘等等,可以说是配套齐全,完全自给自足。
厕所、猪圈、鸡埘、牛栏等一般都修建在正房的两厕,很少修建在正房的前方和后院的。水井一般修建在后院,主要考虑到主妇煮饭洗衣方便。这样做既可将这些不雅的东西巧妙地掩盖起来,确保民居的美观整洁,同时又便利生活。
从这些齐全的配套设施来看。一个大院其实就是一个小社会,大部分东西都能自足而不求人。开会有大厅堂,晒谷有庭院,做年糕、豆腐有自家的器具。无论是逢年过节还是婚丧嫁娶,都可以足不出院就可以办理的整整齐齐。这与分工越来越细,社会部门联系紧密的现代工业文明的居所截然相反。这是自给自足农耕文明的最显著的体现。
古民居的建筑艺术
温州目前尚存的古民居以永嘉、泰顺、文成三县为多。因为山高、路远,工业文明相对落后,使许多古老的民居得以较完整的保存下来。比较典型的是永嘉楠溪江、芙蓉,泰顺徐岙底、圆洲古村落的古民居建筑。著名乡土建筑学者刘杰先生说,泰顺是浙南乡土建筑的王国,又是极少受现代文明浸染的净土。随着近年来文化旅游的升温,永嘉、泰顺等县的规模宏大,构件精美,布局讲究的古民居正以其独具特色的建筑艺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那么,温州古民居的独特魅力倒底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民居建筑讲究与自然山水的和谐统一。建筑与自然的山水风光的和谐统一正符合中国人“天人合一”的传统的审美心理和审美习惯。不管是民居建筑顺应人的审美需求还是人的审美需求影响民居建筑。这个问题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温州古民居建筑的独特魅力正在不断地引起人们的关注。
温州古民居建筑的自然美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建筑材料取之自然。古民居建筑采用的材料大都是就近取材,用的是石块泥土和木料,完全采用天然本色;二是在选址上采用靠山临水面田的理念和原则。使古居民后有青山作枕,前有绿水环绕,面临开阔的田野。很符合中国国画取材要求。三是民居在朝向上充分看重家居的基本要求,重视冬暖夏凉的实际需要,重视采光和避风的协调统一。
温州古民居这种讲究与自然山水协调的建筑理念,既体现最原始朴素的山水情怀和人类的原始天性,更照顾到生产、生活、工作、娱乐的实际需要和精神需求。
二、温州古民居建筑讲究内在和外在的统一协调。综观永嘉、泰顺那些古老村落和古老民居。单独看,每个民居建筑都是独门独院,呈四方形,火柴盒状,相对封闭。大多数民宅都是由一进或两进院落组成。一般沿一条纵轴线布置重要建筑和院落,左右大致对称地布置其他附属物,组成一幢严谨对称,主次分明的完整建筑群。民居内部各主房与厢房之间都有厅堂和游廊连贯,内部呈相对开放状态,互相间相连统一。从村落整体看,单门独院的建筑与建筑之间又用鹅卵石或片石铺就的巷弄互相连接,形成一个互相照应的村落整体。总之,温州古民居建筑极其讲究内外的统一和协调之美。呈现出保守中有开放,开放中有保守的农耕心态。
三、温州民居讲究屋面的美观和平稳。温州古民居的屋顶一般都是典型的歇山、悬山或四坡结构的造型。这既考虑到江南多雨水的气候特点,又考虑到民居整体的轻灵、飞动的美,同时还符合农民的四平八稳的性格特征。
永嘉、泰顺民居的屋顶一般都是双层檐,悬山式,山墙的两端各有一个纵向的双坡顶伸入正房的大坡顶下,它的正脊位于大坡顶最后一榀屋架处,两侧双坡顶的作用主要是防风避雨。同时也使横向伸展的坡面在两端有较好的收头,其宗旨是讲求实用,遮阳避雨。另外还讲求美观灵动。这种翅角飞檐的屋面就如大鹏展翅一般,将飞不飞,不仅给人视觉美感,而且令人浮想联翩。
在住宅中,屋脊做法也很简单,脊两端的吻饰种类并不多,都用简洁得体的形式来装饰。房屋正脊两端的吻饰最为简单:一类就以脊瓦随脊的起翅而微微上伸而收头;另一类则用白灰泥做成鸡舌或卷草状,只在灰塑的尖上稍稍有一点雕饰,在远处很难发现。而在
门楼上,脊的吻饰又稍丰富一些,除了上述两种做法外,还有做成草龙空花雕饰的。这些脊饰活泼了屋面,增添屋脊的飞扬感。
另外,椽头的保护也极为讲究。悬山屋顶的檩子都用博风板封住,不让外露,脊檩外则用悬鱼遮档。不做博风板的则用木板或瓦钉在外露的檩头上加以保护。在普通民宅中悬鱼的做法很普遍,型制精美可爱,造型千变万化。
四、民居院落铺地讲究实用和美观。住宅的院落因家庭的经营状况而异。以农耕为本的农家常常把院落充当谷场,因此常把整个院落铺砌起来,可晾晒衣物及农产品。院落的铺砌也是极其讲究的。泰顺东阳底老屋的地面都用匀致光洁且色彩不同的鹅卵石铺砌。有的铺成梅花献瑞,有的铺松鹤延年,有的铺成聚宝盘等等,以象征高贵和富有,同时也表达主人的盼望和理想。
而那些以经商为主的官宦世家则更倾向于在院落种植花草树木,除在宅院的主要通道上铺砌石板外,别处一律留泥土种植花卉。有两进院落以上的大宅院,则可以二者兼有,既可赏花小憩,又可农耕。泰顺的魁镇下武洋村的材家祖屋就是如此。
五、古民居的门窗、梁柱讲究雕饰之美。砖、石、木、梁、柱、窗等的各种雕饰在民居中非常普遍。虽然雕刻艺术不如徽州、东阳精湛,但其清秀简洁的风
格也为住宅增色不少。一般地说,在起结构作用的梁柱等构件上的木雕较浅而简单,在起装饰作用的斗拱、雀替、天花等构件上的木雕相对要复杂而精致。
雕饰的题材大多具有吉祥、风雅、道德教化的内容与象征,正是这种手法使木雕超越了建筑装饰层面的内涵,在视觉艺术上上升到理想和道德的境界。
在许多大气的民居中都有上述这些代表地位、财富、权贵的雕饰。雕饰的手法也多种多样。有的取谐音,如:鹿——禄,蝙蝠——福,花瓶——平安,莲——廉,鲤——利,鱼——余等等。有的则是用引申移情法,如鸳鸯——恩爱,石榴——多子,龟鹤——长寿等。有的则采用隐晦手法,如鲤鱼跳龙门象征入土登科及第等。这些雕饰作品,表达了乡民们祈求幸福平安吉利的美好愿望。
当然,温州古民居在建筑艺术上的美不权表现在上述几方面,就是在斗拱、举折、生起、侧脚、小木装饰,太师壁,神龛,台基,台阶,墙体等等方面都极其讲究实用、美观。身临其境,我们常常会为祖先的智慧,技艺和非凡的想象力所折服。一座精巧的古建筑,就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就是一部记载农人悲伤、欢乐的农村文化史和生活史。它的魅力。
不在于浓墨重彩的张扬,不在于富丽堂皇的炫耀,而在于纯自然本色,纯泥土清香的古朴和生命本真。
温州古民居的现状及命运趋向
古民居是几千年中国农耕文明的产物,深深凝聚着人民的汗水和智慧,闪耀着勤劳的瓯越人的智慧之光。它是我们温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这些历经百年历史的古民居,在岁月中的风雨中褪尽铅华之后,如今,他们的命运又如何呢?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永嘉县政府已经编制《芙蓉、苍坡、花坦、丽水街古村落保护性规划》,正式将古村落纳入政府的保护对象之中。但是更多的古民居都处境惨淡,遭遇尴尬,遭到自然或人为的侵蚀和破坏。有的古民居因年久失修,无人管理,而大面积漏雨,腐烂,坍圯;有的被新建的民房重重包围,显得局促暗淡;有的被部分的拆毁或全部拆毁新建;有的存在严重的火灾隐患;有的民居具有艺术观赏价值的雕饰物件如门、窗、匾、凳等遭到盗窃。当地政府、民众或因财力有限,或因认识滞后,大部分古民居也如北京的四合院一样正在逐步走向毁坏或消失。
泰顺三魁镇下武洋的林家祖屋,乡土建筑专家刘杰称之为最优秀的传统住宅群的代表。1996年完好无损,主屋建筑一幢九间和一个宽大的厅堂。到2000年,已是面目全非,惨不忍睹;空中走廓早已不知去向,书斋已被一贴满瓷砖的小洋楼取代,屋的左右被鹤立鸡群的水泥楼房所包围。司前镇一个个完整的村落几乎一夜之间被夷为平地。代之而起的是排排四至五层的联排式钢筋混泥土的楼房。
目前泰顺最完整的两个古村落:圆洲和徐岙底,虽然人为的破坏相对小些,但是却也难以挡住风侵雨蚀,许多老屋都出现部分塌陷,因腐烂的毁坏的命运几乎无法避免。部分有文物价值和观赏价值的精美雕刻的门窗,皇帝题赠的匾额和古老的桌凳等遭到文物贩子的偷盗。圆洲古村落如今只有几个年逾古稀的老人居住。2003年的一天夜里,几个老人眼睁睁地看着三十几扇有上百年历史的雕花门窗被偷盗而呼叫无门。徐岙底的古村落是由五六个文、武举人的大宅院组成。如今,村民大都搬离古屋到公路沿线定居,虽然也认识到古建筑的珍贵,但大家都表示自己无力长期维护古屋。古屋遭侵蚀的命运也在所难免。
在永嘉,古屋遭到自然或人为的破坏的命运也与泰顺大同小异。虽然政府已相当重视古民居的价值,甚至编制了保护性规划,将民居保护纳入振兴地方经济的总体行动之中,加大宣传度,投入资金维修了一些有价值的古民居,但是古民居遭到人为破坏的事情也还时有发生。据《温州日报》报道,在岩头镇丽水街那一排烟雨长廊上,有两间在当地很有“名气”违章建房,屋主拆旧建新,坚持不懈,不顾政府的处罚,八拆八建,极大地破坏了烟雨长廊的整体之美。而在邻近的苍坡村,象这样毁旧建新,破坏民居的违章自建新房就有十几间。到村里转一圈,在古村落错落有致的传统木结构民居、四合院,不时可见混凝土结构的高层民房突兀地立着,与保存至今的古村落整体建筑风貌格格不入。
上述情况,绝非个别,而是整个温州古民居、古村落所遭遇的普遍问题。据《温州日报》“党报热线”的调查,目前温州古村落保护情况:卓有成效的只占8%,没有进行保护的占5%,有一定措施,但成效不大的87%,这就是温州古民保护的基本现状。
当前保护古民居的呼声已越来越高,已经成了社会各界的共识。在今年两会期间,许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围绕居民保护的话题,纷纷提出保护性意见。市政协委员潘一钢认为:古村落能得以保留,无论是对当地村民还是整个温州都是一件不可还原的财富。市政协委员汪廷汉认为:古村落是耕读文化的传世“化石”,由于多年前没有注意保护,现在完整保护下来的已经不多了,现在更应该珍惜这种不可复制的“财产”。市人大代表瞿韶军说:应当把保护发展和农民的经济利益结合起来,使保护本身也成为农民经济的增长点。据我们调查了解,目前永嘉、泰顺、文成、苍南等县的各级政府和当地民众也都形成了保护古民居的共识。但是,政府和民众都认为要保护,那么为什么还连连出现破坏民居的事呢?为什么违章建筑还屡禁不止呢?为什么一边在喊保护,而一边又在疯狂地毁坏呢?
永嘉岩头镇丽水街的一位姓李村民说:“村民违章建筑也不是一年两年了,大家都觉得不对。但大多数是住房紧张,或老屋成了危房,逼得没办法。”可谓一言说出了群众的心声,一言讲到问题的症洁。
要想保护有价值的民居,必须要敢于正视现实,切实解决改善民众居住条件与古民居保护的矛盾,解决这个两难的选择。现在,我们要求乡民们悉数住在这些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前建的老宅里似乎有些苛刻,然而载有大量社会乡土气息的乡土建筑就这样白白毁掉确实让人扼腕叹息。社会在发展,旧的乡土建筑也将被新的乡土风格的建筑所替代。在这个变革的时代,文化的更新是最显著的。我们希望新旧文化的更替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
让新与旧的更替有一个自然的过渡,一个值得玩味的过渡,这样也许会更美好一些。
我们研究小组经过深入调查研究,认为应当旗帜鲜明地对古民居加以保护,理由是:(1)它们是传统的中国乡土建筑的代表,在建筑技术、艺术上具有继承价值和观赏价值;(2)它们是历史的见证,本身就是历史的一部分,保护和继承它本身就是对历史的尊重;(3)它们是我们温州地区特有的瓯越文化的形式之一,保护它就象保护和发扬黄扬木雕,木偶戏一样具有价值。(4)它们具有旅游价值,可能还是一个地方振兴经济的一个亮点和增长点。比如楠溪江古村落,泰顺的古廊桥,已经在当地经济发展中起到一定的作用;(5)它们可以满足现代都市人的怀旧心理。
保护古民居的好处是有目共睹的,在实际工作中也是可以操作的。但是要想切实把有价值的古民居保护起来,使之发挥效益,我们认为,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科学论证,科学规划,重点保护。要把古民居、古村落的保护工作放在地域文化和地域经济的总体格局中加以综合论证和科学规划,要做到保护民居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通盘考虑。要选择重要的,有历史文物价值和艺术观赏价值的加以保护。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关键的地方,用在刀口上。
二、要正确处理好保护民居与村民居住要求之间的冲突,切实体谅老百姓在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需要。如果一味地讲保护而不顾民众的生活需求,只讲保护而不顾经济发展的愿望,那么保护只能成为一厢情愿,事实已经不断地证明这一点。
三、在古村修复改建中,要参考外国的做法,体现以人为本。保持外形不动,对其内部结构进行改建修复。对村民在新的地点新修的民房在风格、材料、外观、颜色等方面也要适当加以规定,努力使新、旧民居之间有一个现实和心理上的自然过渡,以确保整个区域的整体美观和以人为本的特点。
新的时代呼唤新的民居,新的民居需要以新的民族文化、居住形态、生活方式为核心,在新型的人居环境中自然而然形成,过去是如此,今后还可能如此。当然这中间包括建筑家的创造性劳动。在那时,“传统民居的特征”将被新民居的特征所取代,而“传统民居的经验”或许会在新时代进一步发扬光大。“传统”的旧躯壳也许要统统脱掉,然而“传统”是不会消亡的;它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汇合百川的长河,而不是一条平静干涸的死水。只不过是子传统代替父传统,长江后浪推前浪,子子孙孙无穷尽也。这就是发展的洪流。
人的居住环境和居住形式也必然会在这发展的洪流中被淘汰、吸收,被发扬光大。
我们期待着温州古民居保护工作能取得长足进展,温州古民居能够旧貌新颜,焕发出更加迷人的风采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