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泰顺民居牛腿雕刻
游人去古村落看古民居,有很多“看头”来自古建筑的雕刻。研究古建筑的专家、学者们也很看重雕刻,它往往折射出一个地区的风俗,代表着主人的情趣爱好和人生价值观念。
雕刻活是细活,费工夫,泰顺筱村镇的一座雕刻精致的古民居有个传说:当初造屋时,主人请了一位金华的木雕师傅,这位师傅携了妻子到泰顺,当他完成全部的装修雕刻活返乡时,儿子已经3岁多。也就是说,民居的雕刻足足花去了这位金华师傅3年多的工夫。那么,可想而知,古代大户人家造屋建厝,雕刻一项少不了要花上一大笔银子。
▲薛学宁师傅雕刻的双狮
▲清代泰顺民居的格扇雕刻
▲岭北潘成叶师傅在雕刻龙柱
星散的木雕师傅
泰顺的古建筑雕刻精致的不在少数,类似的传说也有不少。在一代又一代口口相传的故事中,我关注着主角———木雕师傅。他们有泰顺本地人,也有来自东阳、金华和温州等地,但这些传说中的师傅现今都已成古人。泰顺本土是否依然像古代一样活跃着一支人数不少的雕刻师傅队伍呢?带着这个疑问,两年来,我在下乡时一直做着这方面的寻访,希望能掌握一些有关木雕师傅的资料。收获有一些,但不是太大,其中有客观原因———现在的乡村市场对于木雕需求已很小,很多上了年纪的师傅也都已过世。我一开始的愿望是,除了作一些文字记录,最好还能多拍些木雕师傅们在雕刻的照片。现在看来,这个计划已很难实现。少数仍然健在的师傅大都已经好些年头没操旧业了,有些师傅甚至是连当年朝夕相处的工具都已经找不到,坏的坏,送人的送人……
仅仅是距今10年前,泰顺三魁镇一带牌匾生意相当红火。这些牌匾大多用于祝寿时送给长辈的礼物。但几年之后,这些制作相当精致的牌匾慢慢被成本低廉的塑料牌匾所代替,最终退出了市场,而当年那些运用传统工艺制作牌匾的木雕师傅们如今又在干什么呢?
我将新一轮寻访木雕师傅的范围框定在三魁镇一带。时间虽只相隔10年,寻访已相当不易。他们的人数原本并不多,且其中不少人都已另寻门路。现在操持铝合金生意的薛学宁就是其中一个。50多岁的薛师傅当年是三魁一带远近闻名的木雕师傅,他18岁开始学木工,33岁改行雕花业(木雕行当),先后师从县内以及福建、福鼎雕刻名师。薛师傅十几年来主要做民居和宫庙建筑的雕刻活。据他介绍:民国时期,泰顺木雕从业人员还比较多,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有所减少。“文革”以后,木雕业曾一度恢复生机,那时乡村兴起了一股维修重建崇祀建筑的浪潮,但当时能雕善刻的师傅却很少,所以很多木工都改做雕刻行当。薛师傅就是其中一个。然而没过几年,泰顺木雕业又渐渐冷清,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因为牌匾热的兴起,才又让许多扔掉手艺好几年的木雕师傅重操旧业。
当时还有不少年轻人趁着这股热潮到东阳的一些学校学习雕刻专业。岭北乡村尾村的青年雕刻师傅潘成叶就曾去东阳学了一段时间。别看潘师傅还年轻,从学艺至今已有十几个年头,但是由于没找到活干,他在家中待了很长时间。恰巧去年村里新建的同乐廊桥有几根柱子要雕缠龙,首事找到了他。因为同乐桥的建造属于公益事业,潘师傅便不计较工钱。雕一根龙柱原本要10天工夫、1000块钱工钱,他只收300块钱。
潘成叶说,龙的形状有很多,如升龙、腾龙、降龙等等,雕刻的难度较大。木雕师傅们把“三弯九曲”视作雕龙的要旨,除了把握整体要领外,还要在一些细节上倍加把握,如龙眼、龙须、龙头、龙爪———神在眼、气在须、威在头、力在爪,呈现一条活灵活现的龙少不了要把这些技巧运用得出神入化。
铭心的雕刻手艺
木雕师傅们把雕刻内容大体分为三大类,即花鸟、人物、山水。这三类雕刻题材都是一些表现吉祥富贵的内容,如花草雕刻常用的有春茶、夏莲、秋菊、冬梅,组合内容有“松、竹、梅”三友和“梅、兰、竹、菊”四君子等;人物雕刻视木雕构件使用场所而异,宫观木雕构件常用《封神榜》中的人物,庙宇则用《西游记》中的人物,民居大多为《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和福、禄、寿星等;山水则为渔樵耕读、牧归等富有田园情趣和优美风光的内容。很多木雕师傅虽然已不从事旧业,但不曾忘记雕刻口诀,这些口诀来源于雕刻技法,生动形象、简单易记。如雕刻有如龙鳞的松树皮的口诀为“无天不成松”,说明刻“龙鳞”恰似写“天”字,只要按照“天”字笔画的每个端点刻“龙鳞”;刻梅花则像写“女”字,有“无女不成梅”的口诀;兰花的叶子微微下垂,形似凤眼,便有“一笔交凤眼,二笔见凤眼,三笔破凤眼”的口诀。
▲薛学宁雕刻的凤凰
▲薛学宁雕刻的福寿双星
曾有书家谓之曰写行草体的“哭、笑”两字颇有意味,笔端稍有变化,“哭”就会成“笑”,“笑”自会成“哭”。木雕人物也讲究此法。薛师傅说,人物雕刻最大的变化除穿戴外,表情的变化离不开嘴角线条的勾刻。脸庞、眼睛、鼻子没有差异的面具,只要改变嘴角线条就能出现或哭或笑的不同表情来。最终的刻画效果如何,也就见雕刻师傅的功底之深浅了。
柱联雕刻一般先请书家将字写在纸上,然后再贴到材木上雕刻。木雕师傅得掌握一些书法方面的常识,否则就难体现书法的精、气、神来。薛师傅说:“柱联雕刻首先要求书者能写一手好字,雕刻师傅同样要有一手好技艺。不然,柱联上的字是会摔到地上去的。”曾听过“雕花是做减法,塑像是做加法”的说法,没想到薛师傅还告诉我,木雕还有“乘、除”两法,那是一种更为高深的手艺。雕刻作品风格类似于画的写意技法,简单的背后有传神和形似的要求。
▲薛学宁雕刻的福禄寿三星
▲薛学宁雕刻的双凤
据一些木雕师傅说,泰顺本土的师傅又分“雕花雕”和“嫁妆雕”两种流派。“雕花雕”是纯粹学木雕出身的,“嫁妆雕”则指以小木作为主、雕花为辅的技艺流派。近代泰顺“雕花雕”师傅最为著名的有柳峰的道美师傅和大安的阿教师傅等人,因德艺双謦,常有大户人家备轿邀请他们去雕刻。乘轿去干活,这是民间工匠最高的一种礼遇。
长期在温州地区从事木雕业的民间师傅通常被分为三种流派,即温州派、东阳派和江苏派,其中温州派以人物雕刻见长。温州派的师傅习惯用木棰当敲打工具,东阳派和江苏派是拿斧头的。常用的刻刀也有区别,温州派师傅以斜刀为主,东阳派师傅则使用三角
刀。不同的雕刻工具能影响到作品的风格,大师傅们一看雕刻作品就能知道
出自哪个流派。
据泰顺的木雕师傅们说,温州的木雕流派原来非常有名,但现在依然名声响亮的只有乐清的黄杨木雕了。温州范围内,这一行的从业人员已经越来越少,相比之下,邻近的福建省福鼎市倒还比较红火,现在从事木雕业的好手至少不下两三百人,他们大多在温州学艺后返回家乡从业。这种“墙里花开墙外红”的状况不免令人遗憾。我问过许多雕花师傅,这行当在泰顺本土会不会从此一蹶不振?他们大多对自己从事过的手艺仍抱有希望,认为随着社会发展,这种传统手工艺自有它的一片新天地,但究竟如何做下去,大家又十分茫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