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顺有着悠久的革命斗争历史,明景泰三年,朝廷派兵镇压了浙闽边境农民起义,继分疆立县,以“国泰民安、人心归顺”之意赐名“泰顺”。一九二三年,林岙村林秉权在上海大学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他返回家乡开展革命活动,点燃 革命火种。一九三○年,泗溪木偶艺人曾官遇、曾清连为首组 织八百多农民武装暴动。一九三四年,闽东共产党组织向泰顺发展。一九三五年,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在粟裕。刘英率领下进入泰顺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创建革命根据地,先后成立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浙南特委,创立红军山洞医院。革命先辈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革命篇章,筑起了一座座血染的丰碑。
双溪口红军山洞医院旧址 位于峰文乡双溪日村。1937年2月初,敌人调集大批兵力向我红军挺进师指挥机关驻地—泰平区发起全自进攻。为了 粉碎敌人闲攻,保存有生力量,挺进师决定暂时撤离。有3O多名伤员伤势严重,部队领导与当地党组织研究决 定,利用双溪口山洞建立红军后方医院,由双溪口党支 部书记黄明星负责,安置这批伤病员在此治疗,并确定 原来平区区委书记陈辉留下坚持斗争,加强对伤病员的 保护。历时八个月,克服重重困难,终于胜利完成掩护 与医治伤病员的任务。1995年8月,中共泰顺县委将红军山洞医院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建立纪念碑,原浙南游击纵队副司令员周丕振,原泰顺县委书记章时趋 分别为“红军山洞医院”题写碑名。1982年红军山洞医 院列为本顺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中共浙南特委成立旧址纪念碑 位于峰文乡小南山村。1936年3月,以刘英同志为书记的 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为了加强对浙南地区 的领导,在泰顺县峰文乡小南山正式成立 中共浙南特委,首任书记郑宗毓领导瑞平 泰、福鼎、鼎平3个县委,建立党的基层 组织,在积极发动群众支持挺进师作战中 起了重大作用。特委旧址座落于小南山卢 氏者靥,为十一间木结构平房,至今仍保 存着当年红军用过的桌凳、墨砚及浙南特 委领导睡过的木床。1997年10月中共温州 市委在小南山山坡上建立“中共浙南特委 成立旧址纪念碑”,原温州市委书记张有余题写碑名。
泗西溪农民暴动旧址 位于泗溪镇白粉墙村曾氏宗祠。1929年秋,泰顺县遭受五年罕见的旱灾,广大农民颗粒无收,国民党政府不顾农民的疾苦,反而量田加税。泗溪镇曾官遇(木偶艺人)、曾清连为首利用“青帮会”的民间秘密组织,发动农民武装暴动。193O年1月16日,“泗溪青帮会”在泗溪镇曾氏宗祠成立,提出“除捐免税、反对量田”的口号。6月中旬,暴动队伍发展到1500多人,在松圩乡上仁山立寨安营,影响甚广,历时9个月,给反动势力以沉重的打击。后遭国民党政府镇压而失败,曾官遇被杀害。曾清连转战福建,加入共产党组织,后牺牲。该旧址1994年列为泰顺县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泰顺县委于1994年8月在此建立“曾清连革命烈十纪念碑”。
泰顺烈士公墓 位于罗阳镇霞阳村。1957年,泰顺县府为纪念革命战争中英勇牺牲的烈士而建。占地面积5O2平方米。共安葬494名烈士遗骸。公墓内立有纪念碑,碑上刻粟裕、叶飞、龙跃、郑开甫、范式人等领导同志亲笔题同。公墓和纪念碑原为水泥结构,不耐风雨。1982年县民政局拨款修建,改为青石结构。1982年列为泰顺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成立旧址 位于九峰乡(原属玉西乡)白柯湾村。1935年10月初,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在刘英、粟裕同志率领下, 经三昼夜行军,5日与闽东特委在福建省寿宁郑家坑会师,召开联席会议。双方认为,红军主力北上,挺进师、闽东特委都与党中央失去联系, 行动不一致。为了保护和发展浙西南、闽北、闽东三块游击根据地,粉碎敌人反革命“围剿”,需要联合起来,成立闽浙边临时省委,并提出省委委员名单。11月7日在泰顺县白柯湾村小官庙召开会议,正式成立闽浙边临时省委,选举刘英为省委书记,粟裕为组织部长,叶飞为宣传部长兼团委书记。临时省委成立后,统一领导闽东和浙江党的工作和武装斗争,对革命形势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1991年7月1日,泰顺县委、县府在白柯湾村小宫庙后山坡建立“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成立 旧址纪念碑”。1982年列为泰顺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温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