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桥文化
你的位置:首页 > 廊桥文化 > 廊桥乡土 > 乡土
《乡土泗溪》拾 不践清土
作者:薛一泉 日期:2004-01-07 浏览次数: 分享到:

玉岩包氏宗祠以其巨大的规模和包氏先祖“不践清土”的高风亮节而著称。宗祠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道光丁未年(1847)族人鸠工庀材重建,至咸丰丁己(1857)才全面告竣,前后历时整十年,形成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巨制建筑。
    宗祠的牌楼位于新建的公路边,牌楼前朝远山,公路的另一边是牌楼的照壁,通身卵石砌造。牌楼主体木构,红柱灰瓦,柱旁置形制巨大的抱鼓石,柱架顶上三叶飞檐覆顶。进入牌楼后,迎面为两堵墙,墙头上有狮守护,狮子造型甚至是有趣,张着大嘴,形态憨厚可爱,非常逗人。登上几级台阶后,地上铺就的是双心路。当地人有一个说法。包氏先祖有两个儿子,都是知书达理之人,二人极讲孝道,而且相敬如宾。在祭祖拜宗之日,兄弟两人部民互相推让先行,辞让的结果总是立功排而行,于是这“双心路”便应运而生。走在双心路上,透过参差的林梢,可隐约望见树林那边飞檐翘角的建筑。绕过这座小山后,便是宗祠的外台门,主体为砖石构,门为圆形,站在门槛上说话可以产生回声,有增加音量的效果。门楼墙体大部分装饰成粉墙,彩绘图案,墨书门联,内容丰富,寓意深远。门上匾额为“派衍竹楼”四字,为包氏源出平阳竹楼之意。进门后有一个半月池,“蓄水之塘可以荫地脉、养真气”,这是风水中的话。半月池内植有莲花,暗含包氏先人包世昌“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逸世品德。
    半月池后植有一树,乡民们俗称为萤火虫树,如果站在外台门往里望,这棵树正好位于正中线上,加强了纵深的层次感,又美化了环境,一举多得。登上数级石台阶后,为头门外的天坪,天坪两边兼置束龛,也是粉墙彩绘,很是精美。头门共有三个,当中一座为三间式,门开两边,当心间的大门常设不开,只有在祭祖时才大开门扇。进院后,两旁各有桂树,桠系枝,枝系根。桂树长得枝繁叶茂,但兼同出一根。就如家族中兴旺的丁兴,兼出一祖,如果再往上溯,支系兼清析分明,这是中国乡土社会宗族结构的一个特点。
    在前堂中悬有“明德永祀”等匾,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不践清土”一匾,书法精湛,骨气凛然。此匾是包氏后仰慕先祖包世昌忠于清主,不愿投降清庭的民族气节而设。包世昌是明末吃明朝傣禄的文人。清军入关后,包世昌对清朝恨之入骨,发誓与之不共戴天。于是辞官归隐乡里,坐卧竹楼十余载,足不履地,首不戴天,直至终老。
    厅堂的板壁上立有“时思堂格言”,内容大体是训导族人要正名分、言长幼、敦和睦、守法度、教子孙崇礼让等。此文系当时远在江苏做官的族人包大方所作。身在他乡亦不忘家乡族人之训化,这也是包氏一族族谊融洽之体现。
    过了前堂后即为整组建筑中位于最高处的正堂了,堂内设龛,安放先祖牌位。正堂的构作中要数横跨三大间的大梁,跨距近十米。雕刻精细丰富,形象栩栩如生。梁上有年代记载,为清道光二十七年。置身正堂再回望前面的前堂和重重门楼,心里会生出几分威严感。不知包氏先祖们看到每年三度鱼贯而入、虔诚来拜的裔下子孙时,会作如何感概!

    玉岩包氏宗祠的建造、选址、祭祀和布局
    宗祠是同宗族人共同祭祀祖先的礼制建筑,上以妥先灵,下以序子孙。《礼记·王制》载:古代天子建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土一庙。宋司马光《文潞公家庙碑》:“先王之制,自天子至于官师皆有庙。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居室为后。及秦非笑圣人,荡灭典礼,务尊君卑臣,于是天子之外无敢营宗庙。汉世公卿贵人多建祠堂于墓所,在都邑则鲜焉。”至明代,始准许庶人立始迁祖庙,一般建于宗族聚居的近地.岁时由族长率领族人共同祭祀。祠堂在清代时已很普遍,凡家族聚居处兼建有祠祭祖。
玉岩包氏宗祠最初建于村中月池之角,“数传以来,子孙日盛,氏族日蕃……地窘檐窄,不足以宏我规模”。到明万历乙卯年,族人移建于尖山之下。清道光丁未(1847)族人鸠工庀材,重建宗祠,规模比前而加宏大,气象较昔而更新,至咸丰丁己(1857)才全面告竣,前后历时整十年。
    宗祠所在之处即为血缘村落的礼制中心,早时宗祠选址必居于村落的中心位置,说明了宗祠建筑的重要性。包氏宗祠原建在村中月池之畔,后改建到尖山下,“坐子加癸,报本追远敬宗收族之所在也!”包氏宗祠的第二座门楼上的诗联,亦可见宗祠选址之一斑。“北祠环山绕东水,紫泉园门迎仙池”、“翠竹茂林开胜境,春露秋霞映时思”、“千里松杉围古祠,百重云水绕青山”、“尖山掩映秋云外,古树参差碧昭间”。宗祠环境既要环山,亦要迎水,山要树茂,水要清秀。族人说,包氏宗祠后山的龙脉来自平阳大玉村,中间未有间断,一口气来到此处。当年先祖将宗祠改建这里,与后山这条雄峻秀美的龙脉是分不开的。
    民间信仰认为,祖先的灵魂能够保佑其后代子孙繁荣昌盛,能保佑家族兴旺发达。不过,后人要想得到祖先的暗中庇护、就必须奉行祭祀。祭祀就是向祖先供奉祭品,并在祖先灵前祈求家庭幸福,子孙有成。祭祀可以使祭祀者和受祭者之间经常保持一种交流的密切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有着极重的礼法要求和家庭观念,因此,国人十分注重对祖先的祭奠,祭沮活动多是在传统节日中进行。清明节、中元节是以条典祖先的主要节日。另外一些节日,如在元旦、冬至也是祭祀先祖的节日。包氏宗祠一年之中即有元旦、中元、冬至三次祠祭。包氏元旦祭文中写道:“三阳转泰,百物咸昌。观春色之辉艳,感祖德之无疆。”在此节日祭先祖目的在于祈祖先佑子孙康健,百事顺昌。农历七月十五,为道教“中元节”,佛教称“盂兰盆会”,又叫“鬼节”。中元节祭祀祖先始于唐宋,《乾淳岁时记》载;“七月十五日。道教谓之中元节,各有斋醮等会;僧寺则以此日作盂兰盆斋,而人家亦以此日祀先。”
    作为礼制建筑,宗祠的形制比较保存、定型和封闭。大多数的宗祠、支祠或家祠多为三开间,二进或三进,分门屋、享堂、寝堂、东西庑。每两进中间为天井。祠堂内主要大厅都在第二进,称为享堂。进深较其他各进都大,梁架也高大华丽。金柱间多为五架。寝堂进深往往最小,它安放着神橱、供奉祖宗牌位。神橱前沿有细木镂花的罩,精巧玲珑,涂朱描金,也不施色彩,保持原木本色的,是宗祠里装饰最华丽的部分。神橱前置长条的香案,雕镂精致,造型与神橱统一,成为艺术的整体。香案上陈设烛台和香炉,每当朔望和春秋祭日,烛光摇曳,香烟缭绕,造成一种庄严肃穆、促人追思缅怀的气氛。
    门屋、享堂、寝堂和两庑的前檐全部开敞,室内空间与院落融成一体。从门屋向上可一直望到寝堂,三重室内空间和两进院落,在正午阳光的照耀之下形成极富韵律的明暗对比。宗族香火的延续仿佛在这深邃而又富有明暗变化的空间里得以实现。(刘杰《库村》)
    包氏宗祠建筑规模非常大,占地面积约三壬四百平方米,单体建筑有牌楼、外台门、束龛、头门、前堂、正厅等。除牌门外,外台门、头门、前堂和正堂基本处于同了中轴线上,站在外台门上,穿过圆门洞,便可望见层层抬高的其他建筑,一直可望到正厅。有别于一般宗祠建筑的是,在头门的左右两座束龛楼,为祭祀时烧香纸之用。左右束龛楼各有束龛三个,龛额及龛门两边兼书有诗联,龛额文如:“焚化币,如山积”、“人似流,保宗功”、“登极乐,恩不匮”。龛门两边的诗联如:“月朗灯明来付口,夜深露冷永呼东”、“万贯缄封供祖费,一霄鼓铸仗神轮”。


    附:泰顺民间故事《不践清土》  讲述者 包小钦  记录整理者 林上兆
    泗溪包家祠堂正厅上挂着一块大牌匾,牌匾上写着“不践清土”四个大字,说起这块牌匾的来历,这里还有个故事。
    清朝年间,玉岩村有个人姓包名世昌,他一年三百六十日身穿明朝服,脚穿明朝鞋,坐在楼上,一日三餐饭都是家人端到楼上给他吃,就连大小便他也不下楼。别人问他这是为什么?他说:“我痛恨清朝,我这生世头不顶清朝天,脚不踏清朝地。”
    这事传来传去传到县官耳里,县官不相信天下有这种人,就带着几个差役来包世昌家探个明白。
    县官来到包家门楼,叫人进去通报,要包世昌出来迎接。县官在门楼外左等右等,不见包世昌出来接,只好自己进去。到了包家楼下,还是不见包世昌下楼来接,县官只好自己上楼。他问包世昌为什么不下楼,包世晶就把自己怎样对清朝不满,这生世决心不下楼的事一五一十说给县官听。这个县官平时对朝廷也是一肚子气,他见包世昌有这等骨气,心里暗暗佩服。
    日午后,县官要回城了,心想,早上他知我的来意,不出门楼接我,这也不怪,这下我回去,他总该下楼送送我了。包世昌把县官送到楼梯尾第二级,就转头加到楼上了。县官见后连连说:“说得有理,斗得过硬,敬佩,敬佩!”
    县官回衙后,派人给包世昌送去十锭银子和一张免交钱粮的文书。第二年,县官又叫人精制了一块匾额,亲自写了“不践清土”四个大字送给包世昌。
    几年过后,包世昌死了。村里人为了纪念他,就把“不践清土”这块匾额挂在包家宗祠正厅上,直到今日这块匾额还挂在那里呢!


薛一泉 文学作品
薛一泉 摄影作品
薛一泉 视频作品
廊桥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