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天渊与其创作的木偶
木偶戏,就是用木偶来表演故事的戏剧,它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在中国古代又被称傀儡戏。根据木偶形体和操纵技术的不同,有布袋木偶、提线木偶、杖头木偶、铁线木偶等。
2011年,“泰顺木偶戏”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种有着800多年历史的温州特有剧种,和泰顺廊桥、古民居一样,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
本期《温州宝藏》要说的“宝贝”,就是温州博物馆从泰顺县博物馆借展的四个明代彩绘木偶头像,由它们的故事可以一窥“泰顺木偶戏”的“前世今生”。
■前世传说 明代四个彩绘木偶头 为研究温州木偶戏发展史提供依据
这四个明代彩绘木偶头像,目前正在温州博物馆历史厅内展出。
据泰顺县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木偶头雕刻技艺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季桂芳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十分重视古木偶的收集、研究工作,并且他在泰顺当地调研过程中,发现泰顺当地农民薛理学家保存有6个木偶头像和3身完整的木偶,还发现浙闽交界处徐茂雄的家中保存有25身完整的木偶。这些木偶,经专家鉴定,认为其年代可能是元末明初时期。
据介绍,1982年,当时的泰顺文博馆意识到这些木偶头像的重要性,从薛理学处征集了6个木偶头像。1987年12月,该馆又从当地征集到2个木偶头像。这征集到的8个木偶头像,角色分别为3个生角、3个旦角、1个武生、1个包公。
温州博物馆研究员伍显军表示,这批木偶头像造型粗犷,刀法娴熟,油彩工艺细致讲究。从这些木偶头像的特征分析,可以确认它们为明代的物件。它们的发现,为研究浙南地区民间木雕工艺,以及研究温州木偶戏的发展史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宋朝泰顺文风鼎盛 为木偶戏传入泰顺创造有利条件
伍显军介绍,木偶戏,是演员在幕后操纵木制玩偶进行表演的戏剧形式。温州木偶戏在宋代即有记载,明清时盛行于平阳、泰顺两县,各有“木偶之乡”的美称。这里指的木偶戏以提线为主。平阳县创作了人、偶同台合演的人偶剧;泰顺县则以木偶人物造型,形象逼真具舞台效果著称。2007年,“平阳木偶戏”和“泰顺木偶戏”项目被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伍显军介绍,“泰顺木偶戏”始于宋,繁荣于明清。在《泰顺县志》《泰顺分疆录》中对泰顺历史是这样记述的:“唐末前后入山著籍者凡十八大姓,开山立业至今八九百年,子孙尚多聚族而居,自宋以后生齿日繁,文物渐盛,科甲肇兴,人才辈出,至南渡之盛,山中土著遂多为瑞平世家巨族矣 。”宋朝,泰顺文风鼎盛,人才辈出,为木偶戏传入泰顺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与此同时,宋末元初的战乱,南宋时期杭州文人、艺人纷纷逃往浙南山区避难,同时也把木偶戏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带入山区,这是“泰顺提线木偶戏”产生于宋末的外在动因。另外,历史上泉州移民曾几次大举迁入温州,发展相对普及和成熟的泉州提线木偶艺术也随之来到温州,并且跟温州地区原有的提线木偶艺术交流融合,影响和促成了温州尤其是泰顺提线木偶艺术的成型。
■今生故事 致力传承“泰顺木偶戏” 创办木偶工作室经常赴国内外演出
今年55岁的季天渊,出生于泰顺木偶雕刻世家,去年她被评为泰顺木偶头雕刻代表性传承人。她的父亲就是木偶头雕刻技艺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季桂芳,季桂芳也是泰顺车木玩具的创始人之一。
季天渊说,从小,她就喜欢看木偶戏。10多岁时,她就会像模像样地摆弄刻刀,父亲也因此有意识地教她。除了得到父亲的传授以外,她还找各种机会,拜名师、上专业培训班等。
2015年7月,季桂芳因病去世。季天渊说,也是从那时候起,她有了为传承“泰顺木偶戏”贡献一分力量的责任感。在那之后,她创办了季式木偶工作室,除了雕刻创作木偶头外,她的工作室成员们也会到各地演出剧目。
截至目前,她已经多次应邀赴杭州、义乌等地展示展演,还先后赴印度、俄罗斯、土耳其等国家展示展演。她所创作的《戏剧人物造型——穆桂英》在中国木雕创作大赛中荣获银奖;《仿唐仕女》荣获《首届(杭州)国际民间手工艺展览会》金奖;《仿古娃娃》入选浙江三雕创作世纪谈荣获金奖;《戏剧人物造型——包公》连续获浙江省第二届民族民间手工艺展“天工奖”等二十多个奖项。
4月26日,季天渊应邀到在义乌举行的第14届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博览会上展示展演“泰顺提线木偶戏”。而她表示,不久后,她还将应邀到德国展示展演“泰顺提线木偶戏”。
在传统中引入“创新” 为泰顺“木偶戏”注入一股新鲜活力
伍显军表示,“泰顺提线木偶戏”的唱腔、曲牌分为乱弹、和调、永昆、高腔等。传统剧目分为连台本戏和折子戏两类。连台大都取材于小说、话本、演义之类,计有《封神榜》《七侠五义》《西游记》等。折子戏擅长演神话戏、历史故事剧,文戏、武戏都有,剧目如《大补缸》《狼犬记》《十忠义》《取长沙》《刘海戏金蟾》等。据不完全统计,至今泰顺的民间木偶戏班仍有30多个。
季天渊表示,她的工作室成立至今,每年都会接到上百场的演出邀请。而这之中,她和工作室的成员去过很多学校演出,发现传统的木偶戏表演并不能被大多数孩子接受。
季天渊介绍,传统的“泰顺木偶戏”,剧目大多脱胎于戏曲,木偶舞台形象还是生、旦、净、末、丑等。但现在的小朋友,他们大多没有接受过这种熏陶,无法理解提线木偶一提一放间的人物风情和抑扬顿挫的唱腔。因此,她这些年都有在尝试用木偶和车木制作并编排出寓教于乐、更适合孩子们观看学习的新剧。也正是在这种要“创新”的理念引导下,她和工作室的成员们创作出了《西游记》《新龟兔赛跑》《小卡车虎助》等新编剧目,受到了小朋友的喜爱。
另外,这几年,季天渊在上海戏剧学院木偶班任教,教学生木偶制作工艺。季天渊说,她希望能引导更多年轻人喜爱这门艺术,为传承这门艺术找到更多的后继者。
来源:温州晚报 陈培培/文 张啸龙/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