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
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报道 > 研究保护
保护廊桥,泰顺做对了什么?
作者:潘圆 赖淼莲 编辑: 审核:潘圆 赖淼莲 日期:2024-12-12 浏览次数: 分享到:
image.png

昨天,泰顺县大安乡大丘坪村廊桥头载歌载舞、热闹非凡,原来该村正在举行圆桥仪式,庆祝廊桥“安顺”的落成。据了解,该桥由村民筹资而建,历时两年多才建成,桥长41米,宽6.2米,为直木编梁叠压,朱黛瓦凌霄,雕梁画栋,飞檐斗拱,远观犹如彩虹饮涧。同时这也是“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成为世界非遗“代表作”后,泰顺县举行的第一个圆桥仪式。 周汉祥 摄

image.png

  温州网讯 上周,“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开创了中国非遗名录转换的先河。

  这是泰顺廊桥的幸事,意味着廊桥传统营造技艺从濒危迈向复兴。

  “绳墨董直机”的惊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4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如此介绍这项技艺:木拱桥分布在中国东南沿海的福建省和浙江省。建造木拱桥是木工的生计来源,桥梁及传统营造技艺是当地乡村文化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木拱桥既是交通要道,也是文化空间,增强了社区和谐和文化认同。当地社区和男女木工共同参与木拱桥的建造、维护、使用,同时亦参与相关民间习俗。

  根据这项定义,“木工的生计来源”是这项营造技艺最直接的作用。

  上世纪九十年代,文物工作者遍寻各地存世的造桥工匠无果,直至2003年,在泰福桥的桥梁上发现“绳墨董直机”的字样,事情才有转机。泰顺县相关部门循着这五个字,找到年已79岁的造桥工匠董直机。当时的董直机难以相信,人生暮年还有人因为造桥往事寻找他——他是当时浙江省内唯一掌握传统木拱桥营造技艺的建桥师傅。

  2004年,泰顺县岭北村尾村动工重建同乐桥,董直机师傅在这次建桥中收徒授艺,将手艺传授给5个徒弟。这座桥,后来被定位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座以传统技艺建造的编梁木拱桥。

  浙闽多山,廊桥往往建在交通的咽喉要道上,又因多雨,因此木拱廊桥的“廊”成为必须——为来来往往的行人或客商提供休息或临时住宿的场所。同时,廊屋也能保护桥架不受风雨侵蚀,从而更加耐用。

  2009年,木拱廊桥的建造技艺以“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命名,入选联合国《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这之后的15年间,泰顺共培育出13名技艺传承人,从1个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实践团队增加至5个团队100多人,新建木拱廊桥45座。

  从技艺的传承、资料的收集、政策的制订、遗产的教育、学术研究到相关会议,根据要求,非遗名录的申请地需要每四年提交一份履约报告,汇总各地为保护该项目所做的努力。浙江庆元、泰顺,福建寿宁、屏南四地携手履行保护职责,并轮流撰写报告。其中尤为关注项目的“社区实践”,即要求“见人见事见生活”。

  一场“痛心之失”

  2016年的一场“痛心之失”是泰顺廊桥保护上的一件大事。

  当年9月,台风莫兰蒂来袭,短短半小时内,薛宅桥、文重桥、文兴桥三座国保廊桥相继被洪水冲走。一时间,泰顺全民投入到抢救与保护工作中,不到一周的时间,三座古桥原木构件的90%就被找回。当时的温州廊桥文化学会会长钟晓波曾受访表示:“在申遗的关键时期,这样的打击,肯定为我们减分不少。但这样的一次事故,同样也督促我们更好地去保护它们。”

  2017年3月25日,三座国保廊桥同时启动修复,分别由三位技艺精湛的非遗传承人主要负责桥的本体部分——郑昌贵负责“归位整理”1000多个木构件组成的薛宅桥,曾家快负责“归位整理”1200多个木构件组成的文兴桥,赖永斌则负责800多个木构件组成的文重桥。

  营造技艺在“解剖麻雀”般修复中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研究。工匠们参与了救灾、抢修和修复的全过程,将木拱桥的技艺传承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2019年6月,木拱桥营造技艺(泰顺廊桥修复保护工程)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优秀保护实践案例。2021年3月,入选ICOMOS(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和ICCROM(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联合组织的《全球文化遗产恢复和重建案例研究》,是唯一入选的中国案例。

  在廊桥营造史上,这样的“缝缝补补”并不罕见。廊桥既怕火又怕水,防火一直是木结构廊桥日常维护中的最重要任务。每到夏季或台风暴雨来袭时,常常需要连夜搬运沙袋加固桥身,排除潜在的危险隐患,这已成为一种常态。

  2012年,泰顺县出台《泰顺县文化遗产保护办法》,对民间运用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开展活态传承新建木拱廊桥的,予以单座新建廊桥补助金额不超30万元。

  2021年以来,温州相继出台实施《温州市泰顺廊桥保护条例》《温州市泰顺廊桥保护条例实施细则》,作为全国首个廊桥保护专项立法,不仅对泰顺廊桥本身进行“有形保护”,更对技艺进行“无形保护”,引导鼓励传承人积极参与木拱桥营造实践活动,开展授徒、传艺、交流等后继人才培养活动。

  廊桥与世界相遇

  泰顺的廊桥正在成为世界的廊桥。

  2009年申遗成功以来,泰顺先后成功举办了9届廊桥文化旅游节、8届中国廊桥文化交流研讨会、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传承保护研讨会等活动,还相继拍摄了《廊桥筑梦》纪录片、《泰顺廊桥立法专题片》《泰顺廊桥宣传片》《泰顺廊桥抢救修复纪录片》《泰顺最美廊桥英日韩外语宣传片》等。

  2013年,第四届中国·泰顺廊桥文化旅游节上,建于康熙年间(1674年)泰顺北涧桥与美国俄亥俄州普雷布尔县罗伯特廊桥牵手,缔结成为姐妹桥。

  2017年10月,位于台湾南投县集集镇清水溪上的“泰顺廊桥”开工。该廊桥廓屋总长43.5米,廊屋一层、两端桥亭重檐,中间桥亭三层檐,是以泰顺西旸廊桥为模版的“姐妹桥”。由泰顺县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省级传承人曾家快率团队,历时16个月完成建造。整座廊桥以木拱结构为主,桥身以榫卯结构搭建,没有一根铁钉,完全采用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施工建设。

  2022年,随着“廊桥出海——肯恩双子桥”项目的启动,美国肯恩大学等获赠木拱廊桥模型,随后多个国家友好城市捐赠廊桥模型,向世界传播廊桥非遗文化。

  如果说,2003年泰福桥上“绳墨董直机”五个字样的被发现,是泰顺廊桥“挽救濒危”的开端。那么此时此刻,随着它的技艺从“急需保护”转入“代表作名录”,人们有理由相信廊桥已经捱过了最艰难的时刻。

  木屑纷飞,古桥如旧,宛如天工图腾一般的廊桥仍存在于各处,见证无数的来来往往。

  来源:温州日报

  原标题:

  从“急需保护非遗名录”转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

  保护廊桥,泰顺做对了什么?

  记者 潘圆 通讯员 赖淼莲


相关新闻
新闻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