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木为拱,跨溪成虹。
横跨高山沟谷之间的廊桥,没有一钉一铆。
在重峦叠嶂的浙南山城泰顺,这样的造桥技艺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据考证,早在唐朝时期,泰顺山区的人们已开始依靠廊桥跨越河谷和山涧激流,在廊屋内避风躲雨,并在这里赶集、议事、祭祀,举办多样民俗活动。
被称为“中国廊桥之乡”的泰顺,迄今留存32座古廊桥,其中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的就有15座。
廊桥是当地群众情感认同、文化认同和精神归属的象征,也是推进泰顺全域旅游的宝贵财富。从政府到民间,爱桥、护桥、兴桥,早已成为一种刻在骨子里的自觉行动。即便当前木拱廊桥的通行作用已几近消退,近年来泰顺民间还自筹资金建了40多座廊桥。
无论是廊桥水毁后,全民抢救木构件的动人场景,还是政府真金白银对木拱廊桥技艺传承的呵护,抑或不遗余力对廊桥文化的传播,无不诠释——
泰顺廊桥,跨越千年的守护,历久弥新。
北涧桥
激发爱桥热情
从一座桥看一座山城。一定程度上,廊桥的历史,就是泰顺的历史,就是泰顺人的故事。
廊桥不仅连接着村与村、县与县的要道,还连系着一代代泰顺人的集体记忆。
对泰顺人来说,廊桥是孩提时蹦蹦跳跳走过的路,是背上行囊闯天下的出发点,是夏日纳凉唠嗑家长里短的邻里生活区,是记忆中交换农产品的集市,是乡民祈愿纳福的精神场所……
廊桥和泰顺人之间,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它总会在不经意间,以一种难以言表的方式,影响着这里的人。
这种特殊的情感,在当地政府的精准“助燃”之下,日渐浓郁。2008年以来,泰顺先后成功举办了九届廊桥文化旅游节,组织参加七届中国廊桥文化论坛、五届中国廊桥国际学术研讨会及“廊桥外宣年”等活动,不断丰富廊桥文化内涵;借助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节日活动契机,泰顺在中小学校开展木拱桥营造技艺的教学,以期全面提升群众的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以“世界最美廊桥”北涧桥、溪东桥为核心,泰顺建设世界遗产体验性旅游景区“廊桥文化园”,打造沉浸式实景剧《我在廊桥等你》,推进廊桥文化园夜景灯光秀、廊桥古建民俗展示空间等项目建设,积极谋划廊桥博物馆、文化展示馆等项目,将廊桥文化和旅游宣传成功结合,吸引广大旅游爱好者前来瞻仰廊桥文化,并进一步唤起人们对廊桥文化的保护意识……
古桥与非遗的“碰撞” 林宗义 摄
越来越多泰顺人因此对廊桥有了更深层的爱。2016年中秋节,泰顺遭受了百年一遇的洪灾。短短两小时,薛宅桥、文兴桥和文重桥三座国保廊桥相继被冲垮。随着汹涌洪水沉浮的木构件,紧紧揪住了内外泰顺人的心。
廊桥起立于溪水之上的那一刻,就注定了往后与风雨抗衡的命运,一次又一次的水毁、修复、重生,锻造了山区人民不畏艰险、从头再来的精神内核。
尚未等洪水退去,一场轰轰烈烈的救桥行动便开始了。许多村民不顾自家物资被淹,成功打捞出九成以上原木构件;短短1个月,社会各界募集近千万元资金,为三座廊桥的修复打下坚实基础。
修旧如旧,让乡民们记得住乡愁。
看着打捞回来的木构件,时任泰顺县非遗保护中心主任季海波脑海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就是“甄别、归位”。
大量廊桥纪实摄影作品被翻找出来,一一比对最初的位置;一个个木拱廊桥技艺传承人行动起来,用传统技艺一一复位;90后小伙郑浩用自己的相机,以及日复一日的坚持,拍摄了14793张照片,剪辑成3分34秒的视频,记录了家乡廊桥的修复过程……
从内心的热爱到保护意识的提升,这场全民救桥行动,对泰顺人的心灵震撼是空前的。如今,走进泰顺廊桥记忆馆,透过一个个文兴桥、文重桥、薛宅桥三座国保廊桥修复时的历史镜头,为抢救和修复廊桥不怕险阻、爱心接力、全民出动的画面仍然历历在目。这些镜头和画面,与泰顺人对廊桥的独特情感紧紧粘连,让一座座屹立于风雨中的泰顺廊桥,有了更加坚实的基底。
建设中的新廊桥
织密护桥网络
历经千年的泰顺廊桥,以其“河上架桥,桥上建廊,以廊护桥,桥廊一体”的古老独特桥梁样式,带来视觉震撼的同时也带来了守护的难度,一场洪水、一个烟头、一点烛火,都有可能产生毁于一旦的风险隐患。
曾经,廊桥有很多“一守,便是一生”的守桥人。而三座国保廊桥曾遭水毁的经验教训,让泰顺对如何织密护桥网络,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与系统谋划。
作为文化遗产大县,泰顺现有县级以上文保单位99处138个单体、古廊桥32座,其他不可移动文物1194处。廊桥大多位于深山溪流之上,在山区,山洪暴发说来就来,如何提前做好精准应对;廊桥上的民间传统民俗活动仍不时举行,如何做好引导;随着廊桥的出圈,越来越多游客打卡廊桥,如何做好管理?泰顺设立廊桥保护专项资金,制定汛期“一桥一策”保护预案,在每一座省保以上廊桥,设立廊桥保护站,签订廊桥责任书,安排廊桥保护专员,实施廊桥电子安防工程,构建县、乡、村、管理人“四级联动”管理机制,实现“一桥一策一专员”。
然而,单靠脚步巡,靠眼睛盯,难免会产生各种纰漏,数字化成为“百密而无一疏”的破题关键。
泰顺深入推进“廊桥监管保护一件事”数字化改革,打通文旅、消防、水利、气象、资规、执法等多部门数据,实现廊桥体征精准画像、1公里集雨区气象预报、桥身温度异常和烟雾警报、险情应急处置一键达等功能,变人力盯守为AI智控,为古廊桥配上智能“新保镖”。泰顺还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模拟廊桥精密结构,应用于研学实践、旅游导览,以及不慎受灾后的修复参考。
从“凭经验”管理变为“靠数据”说话。泰顺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蓝丽娜介绍,以1公里集雨区气象预报为例,相比传统的天气预报,廊桥上游1公里集雨区气象预报,能精准地获取廊桥上游水量。根据县内每座廊桥的不同营造技艺以及水域环境,为辖区内32座廊桥“量身定制”防汛防台措施,并根据台风期间不同的降水量、水位、现场实际情况等情况分级开展汛期应对措施。
物联感知、监测预警、预警通知、应急处置……“新保镖”对县域内县保以上廊桥进行实时降水量检测预警,并通过DING消息及手机短信实时发布预警通知,督促乡镇文化员、文保员在接到预警通知后及时赶赴现场巡查处置,并上报现场处置结果,实现县域内廊桥数字化信息共享、监管与保护。
文物保护,立法先行。泰顺还推动温州市人大制定出台全国首部廊桥保护专项地方性法规《温州市泰顺廊桥保护条例》,通过推动对廊桥周边环境实施保护,划定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风貌协调区;明确实体保护与技艺传承并重;提出廊桥保护八项禁止行为……一张多元共治驱动下的廊桥保护网络正越织越密。
掀起兴桥热潮
作为全国现存古廊桥最集中、最有特色的区域之一,泰顺种类多样的石拱廊桥、木平廊桥、木拱廊桥等造型,通过三节苗、五节苗、剪刀苗等编梁核心技术的灵活运用,以小构件的编织形式,超越木材本身长度限制,不仅实现大跨度拱形结构,而且造型极富美感,无不让人折服于中国传统木结构桥梁的高超技术。
为把这种高超技术一代代传承下去,泰顺探索木拱廊桥活态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模式,常态化开展传承实践,推出“师带徒”“带薪学徒”等系列传承机制,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传承人呈梯队扩展。近年来,泰顺先后培育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团队6个、国家级传承人1人、省级传承人2人、市级传承人2人、县级传承人9人,先后修复修缮古廊桥15座,以传统技艺新建廊桥46座。
泰顺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传承人呈梯队扩展
廊桥始于技术,又不止于技术。伴随一座座桥体一起从风雨中走来的桥台、廊屋、桥碑、题记以及古道、祠庙、民居等关联性内容,更是一本本厚重的乡土文化传记。从建桥、修桥、护桥的历史到至今仍悬挂、树立于桥内、桥头等处的桥约、桥禁、修桥出资贡献和其他村规民约等,还展现出泰顺人民团结互助、甘于奉献、敢于创新、善于传承的精神价值。
在泰顺看来,让更多人读懂廊桥、喜欢廊桥,也是另一种保护。从2009年开始,泰顺作为牵头县,与屏南、政和、寿宁、周宁、景宁、庆元等浙闽六县大力开展联合申遗活动,“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闽浙木拱廊桥”被正式列入更新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作为目前国内唯一以桥梁为主题的文化遗产,廊桥在地理文化区域、类型和主题等方面填补中国在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上的空白。
伴随着“廊桥走向世界”的铿锵脚步声,泰顺先后与美国、日本、韩国等开展廊桥文化交流,成功举办美国廊桥学术研讨会、中国廊桥图片展、廊桥造型设计大赛、廊桥讲堂等系列活动,向多个国家及地区赠送泰顺廊桥模型。
与此同时,泰顺民间对廊桥文化的挖掘和保护也在不断加深:2000年,泰顺籍大学生钟晓波个人创办泰顺廊桥网,后改名中国廊桥网,致力于宣传保护古建筑和乡土文化;2004年,乡贤董晓华牵头成立泰顺廊桥文化协会,吸收200多位廊桥研究者、爱好者,着力于廊桥研究和保护;2019年,由泰顺廊桥文化协会等民间组织捐建的“浙江泰顺廊桥”,在台湾南投县落成圆桥,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联心桥”。
讲好廊桥故事、传播廊桥文化、推动廊桥申遗……跨越千年,泰顺廊桥,青春正好。
来源:潮新闻客户端
原标题:泰顺廊桥,跨越千年的守护